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当“效率革命”撞上“基层温度”
时间 :   2025-03-26 18:1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自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迭代式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政务服务领域也受到了较深的影响。近期,随着“AI公务员”在多地政府部门的亮相,这一话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作为天天和百姓群众打交道的乡镇干部,或许该换个姿势看问题。


基层干部不会被AI取代,相互协作才是正解。首先AI在政务领域的能耐确实让人眼红,很多地方引入AI公务员后,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等等,以前繁琐的事情,现在鼠标一点就能搞定,可谓战绩辉煌。但从各地实践反馈来看,这些“硅基同事”主要接手的是填表格、审材料、分派工单之类的重复劳动,就像当年电脑取代算盘,AI不过是把干部从案牍劳形中解放出来。真正需要拍板的征地补偿纠纷、需要安抚的信访群众、需要灵活变通的“土政策”执行,AI可搞不定。AI公务员的角色,应该定义它为“助手”,这种定位体现了AI在政务服务中的辅助作用,旨在帮助干部更好地完成任务。


与其焦虑被取代,不如想想怎么驾驭AI。全国各地的AI公务员上岗后,出现了“AI训练师”“人机协同监管员”等新岗位。这给基层提了个醒,未来工作要求中,会不会多一项“AI工具使用熟练度”。比如,用现有数据智能生成干部的工作任务清单,根据季节不同,时间不同生成相应的隐患排查清单,自动审核各类需要预审核的文件,用智能客服自动回复政策咨询等。但技术用不好也可能翻车,就和前不久某地AI分派工单时,把养殖户的饲料补贴申请错划给文旅局,就因为系统没识别“鸡鸭”和“农家乐”的区别。所以基层干部得练就新本事,既要会给AI喂准确的数据,又要能及时纠偏,防止AI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当效率拉满的AI成了同事,基层工作反而更需要人情味。技术越先进,越考验服务的温度。AI能24小时接电话,但解决不了独居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困境;能秒批低保申请,却代替不了驻村干部在贫困户家拉家常的信任感。AI有着极高的工作效率,却理解不到人情冷暖。AI公务员可以计算出最优方案,却经常忽略群众需要的情绪价值。这种技术正确与人性温度之间的温差,恰好是基层干部的价值锚点。当AI成为手头工具,基层干部的创造力、同理心和道德判断力,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竞争力。基层干部要更加注重那些不能被AI所取代的部分,在防汛之际扛起沙袋,在防火之际做好巡查,在信访室的办公桌前读懂群众的诉求。这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事实,就是基层干部的价值所在。


AI掀起的这场政务革命,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灵药。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与其担心被机器取代,不如主动骑上这匹技术革命的快马,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上、群众家里。毕竟,群众需要的不是更聪明的机器,而是更温暖的人心。(沂源县悦庄镇人民政府:陈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