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不乏出现被认为有依据、有条理的评论或者新闻带动舆论走向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消费了阅读者的情感甚至使阅读者也成为传播不实言论的参与者。这使中国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也由此看出部分公众对网络言论真假性的判断不仅有所欠缺,以及对自我言论的规范和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不实言论对中国媒体公信力虽有所影响,但各网络媒体也应于自身有所改变。
要用公信力建立规范媒体客观发声
因为舆论走向被谣言带动,信息被部分营销号恶意传播使其膨胀让其能够进入大部分公众视野以及公众难辨真假的偏向性转发以及评论,才会使不实言论能够站上群众的视野“平台”去消费公众。而在其背后的却是对网络媒体公信力一定程度上的打击。
由于网络社交存在私人性且“三人成虎”的态势在公众社交圈较为普遍。不实内容的传播一般源起个人社交圈,而个人社交圈错综复杂,导致不实消息传播比较广泛也难以追溯“源头”。也因为某些不实消息传播中被中断,以致只能小部分地传播在个人的社交圈。这是私密性的也是个人性的,因此如有不实消息假借名号发布不实消息,这却很难被知晓,这于发布人而言只是“无关紧要”的言论,只是为“搏眼球”的评论,可却消费了所假借“名号”的网络媒体公信力。因此,特别是主流媒体的客观发声对公信力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网络媒体需自检自律完善自身。
不实言论虽然对网络媒体公信力有一定的打击,但是网络媒体自身也仍需要对自己完善。某些作为“大V”的网络媒体更应注重新闻消息的发布与传播,公众在信息化时代对于网络信息的信赖应成为网络媒体的责任感来源而不是消费渠道。网络媒体不应为了营销而恶意虚假新闻,也不应为了点击率而成为影响舆论导向的偏向性内容成为博眼球的“标题党”。
作为新媒体人对于新闻发布应秉持“求实”的精神。为了盈利为了点击率为了影响力而造就的“新闻”,只会成为阻碍网络媒体发展的利刃,刺痛的只能是群众一次次对网络媒体的信任,破坏的将是整个和谐社会中的彼此的信任。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社交媒体更应该能承其重地报道,反馈给群众真实现状,才能真实地得到当代群众所需的真实反馈。
网络媒体是一种顺应群众需求的产物,群众的真实需求也只能反映在真实的新闻报道中。这样才能有力地去增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因此网络媒体的自检自律自我完善是更加地去顺应群众顺应时代的发展。当媒体与公众的完美契合,才能体现真正的时代精神。
就网络现状进行完善相应制度。
首先是对不实言论发布者的相应制度。不实言论发布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味地为了满足自己“口无遮拦”而造成他人恐慌,或者消费他人情感地去发表一些自己“随心所欲”编造的评论或者信息。但网络并不是个人空间,它充斥着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这样一味为满足自己想法的文字评论体现了部分人作为中国公民缺少的对社会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因此相关制度不仅应在惩罚上面有所体现,也应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出调整。
其次是对不实消息的传播者的相应制度。不可否认的是部分群众缺少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因此群众会由于从众心理从而去散播自己盲目相信的信息。因此对此应有相关举措去减少该类事件。而由此也体现了在网络信息辨别方面部分群众的能力的缺失。相关制度可以在该方面有相应的举措。
最后是对网络媒体的相应制度。对于“标题党”或者有引向性的新闻报道应该有所限制。对于不实的新闻报道应严加监管,如果出现不实言论在删除的基础上应要求及时的致歉以挽护网络媒体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发表不实言论是极为不负责的行为,这消费着他人的情感,打击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作为中国公民,在国家维护我们言论自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明确言论之重。发表不实的言论于己,或许是“事不关己”,但于某些场合和他人来说就是心理防线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责任去维护网络与社会的安定,也有对自己言行负责的必要。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影响牵动着每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的联络。网络媒体也应以更负责任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惠水县涟江街道:刘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