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当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事业纵深推进,部分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时却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机械执行政策而忽视群众真实诉求,二是过度追求“亲民”而模糊纪律底线。新时代构建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既要传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更需以“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智慧破解现实困境,让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与群众的获得感同频共振。
以“亲”为帆,在躬身力行中校准服务坐标。真正的亲民不是刻意示好的表面功夫,而是植根于人民立场的主动作为。增进干群感情需要走出文山会海,在田间地头感知民生温度。要完善党员干部下沉机制,建立民生诉求动态清单,将群众关注的就业帮扶、养老托幼等“关键小事”转化为政策制定的“头等大事”。更需警惕“打卡式”走访、“摆拍式”调研等形式主义,真正让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受益者实现“双向奔赴”。
以“清”为舵,在公私分明中把稳权力航向。廉洁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通行证。清正廉洁不是疏远群众的“挡箭牌”,而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助推器”。要构建“制度+科技”的监督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民生领域廉政风险点,对教育医疗、征地拆迁等敏感领域实行全流程监管。更要注重培育“慎微”意识,从一包烟、一顿饭的细节入手,划清人情往来与利益输送的界限,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时腰杆挺得更直、底气变得更足。
以“为”为楫,在改革创新中激活治理效能。新时代干群关系的构建,需要善用改革思维破解传统治理困局。要建立“民呼我为”响应机制,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更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发展等领域大胆探索,让担当者卸下“怕犯错”的思想包袱,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蹚出新路。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构建新时代干群关系犹如精心培育一株常青之树。“亲”的养分让根系深扎群众沃土,“清”的枝干抵御歪风邪气侵蚀,“为”的绿叶孕育发展生机活力。唯有以制度创新固化“亲清”成果,用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才能让党群同心同德的磅礴伟力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壮阔图景。(贵州省从江县庆云镇人民政府:杨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