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磅发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持之以恒的高度重视与战略布局。文件提到,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年轻干部本应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先锋军”,但现实中不少年轻干部初到基层一线,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茫然无措,难以迅速融入工作,亟待找到破解之策,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一、淬炼本领,冲破“水土不服”的能力束缚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基层事务包罗万象,对干部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部分年轻干部初出“象牙塔”,虽然怀揣着满腔热情和抱负,但对基层工作缺乏“实战”经验,对一些矛盾化解、发展梗阻难题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能力方面的“水土不服”。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大多数年轻干部对新型种植、养殖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无法为农民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在处理农村矛盾纠纷时,由于欠缺沟通技巧,难以让矛盾双方“事心双解”。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推进,也让年轻干部在群众中难以树立威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干部想冲破能力束缚,就必须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吃透新政策、新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淬火之功练就纯青之能,更好地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一方面,要深入学习“三农”相关政策法规,广泛涉猎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知识,拓宽知识面,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拜农民为师,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积累群众工作经验,逐步成长为处理基层事务的行家里手。
二、积极求变,化解“水土不服”的处境困局
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乡村发展蕴含着无限潜力。然而,部分年轻干部面对乡村产业结构单一、资源资产闲散、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现状,没有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而是以客观原因当借口,陷入发展困境的抱怨中。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发展不能受限于固有环境,年轻干部应秉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理念,主动求变,创造资源、把握机遇,根据不同乡村特点灵活布局,分类施策。在园区、村居多的乡村,推动村社、村企联建项目蓬勃发展,链接资源成立劳务公司,既服务周边企业,又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进土地托管,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此外,应发挥年轻干部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地域限制,拓宽特色产品销售渠道,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三、厚植情怀,消除“水土不服”的归属迷茫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部分年轻干部在乡村工作中存在归属迷茫,根源在于缺乏对乡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一些年轻干部将开展乡村工作仅仅视为一份职业,甚至是“跳板”,只想着借此获取个人履历上的“镀金”资本,为日后调往更优岗位做准备。对基础事务工作缺乏热情,对群众的需求漠不关心,对棘手难题推诿扯皮。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让这些年轻干部自身错失了在基层历练成长、实现人生抱负的宝贵机会,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与群众的期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年轻干部要消除归属迷茫,必须厚植为民情怀,把乡村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向身边“出彩型”优秀榜样学习,效仿他们不怕吃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学习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精准解决诉求问题的工作方法,激励自己矢志追梦、笃行出彩。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年轻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只有冲破“水土不服”的重重阻碍,才能成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青春力量。(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张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