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莫让“指尖收到”代替“脚底走到”
时间 :   2025-03-13 15:5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工作群里的“收到”频繁刷屏时,这些整齐划一的响应究竟代表高效执行,还是隐藏着责任虚化的风险?某地督查组曾进行专项检查:向某单位群发紧急通知后,3分钟内收到数十条“收到”,但次日实地核查发现,真正采取行动的干部寥寥无几。这种“表态快于落实”的现象,暴露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正侵蚀基层治理效能。


“收到式落实”折射出多重治理短板。主观上,部分干部将“快速回复”异化为“完成任务”,有调研显示,超三成干部在群内响应后未研读政策内容;客观上,“重痕迹轻实效”的考核机制助长虚风——过度强调“回复率”“反馈速度”,甚至将“聊天记录”作为考评依据。当“群内响应”被等同于执行力,政策部署便可能在层层转发中沦为“电子接龙”。某专项工作通知经多个工作群转发后,仍有部分干部误读文件性质,暴露考核机制的形式化问题。


此类现象引发三重治理隐患:政策信号在“层层收到”中衰减,重点工作在“击鼓传花”中延误,群众获得感在“线上响应后无下文”中消解。某地应急处置因过度依赖“线上确认”,导致实地排查滞后;某惠民政策因干部“只回复不跟进”,致使部分群众未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这种“伪执行”如同“数据泡沫”,看似光鲜却掏空治理根基。


根治“收到式落实”,需制度优化与作风锤炼协同推进。其一,重塑考核导向,推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督查机制:既关注响应时效,更聚焦落实成效,某地试行“动态跟踪评价法”后,政策落地效率明显提升。其二,完善责任闭环,建立“签收—跟踪—反馈—评估”链条式管理,部分地区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任务签收与执行进度可视化联动。其三,锤炼务实作风,推动干部从“群里热”转向“脚下忙”,如某地推行“线上响应+线下核验”双确认模式,倒逼干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破除形式主义的关键,在于推动治理重心回归“实”的坐标。当干部挣脱“回复竞赛”的束缚,便能在民生难题中“钉”住矛盾,在基层治理中“绣”出精度。这需要建立群众参与的评价机制,让政策效果由受益者评判;完善容错激励机制,为担当者创造敢为空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根治“收到式落实”,既要扎紧防治形式主义的制度篱笆,更需筑牢党员干部的精神根基。当每句“收到”都转化为惠民实绩,才是对初心使命最有力的践行。(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