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核心在“人”。《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人才振兴擘画了蓝图,而基层实践是蓝图落地的关键。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引才机制汇聚外力,以精准有效的育才模式激发内力,以优质持续的留才环境凝聚合力,方能让人才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乡村人才“蓄水池”。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而当前乡村普遍面临“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对此,《规划》明确指出需构建开放多元的引才机制,其关键在于以基层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人才流动壁垒。要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通过政策激励吸引乡贤返乡,同时细化政策供给,将“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乡村治理骨干、返乡创业青年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完善户籍、土地、资金等配套措施,解决人才落户、土地权益保障等核心问题。聚焦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建返乡创业园、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为人才提供施展空间。此外,要构建柔性引才机制,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探索“周末工程师”“候鸟专家”等短期服务模式,吸引城市人才以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为乡村注入新理念与新技术。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打造乡村发展“生力军”。乡村全面振兴不能仅靠“输血”,更需要“造血”。《规划》强调,培养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等乡土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基层在培育机制上实现突破。要充分挖掘本土能人潜力,通过“头雁选树”“能人返乡”等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的带头人,要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培训,针对村干部、新型农民、技术能手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课程,开展“订单式”培训。围绕数字农业、生态治理等新兴领域,建立“理论+实践”双轨培训机制。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引导人才参与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吸附人才”的良性循环。要积极推动高校、企业与乡村共建实践培训基地,如“学校-政府-企业-农户”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科研项目转化和技术培训,将高校智力资源引入田间地头。
优化人才使用环境,激发乡村创新“内驱力”。人才“用得好”才能留得住,而留得住的关键在于环境。《规划》提出,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这为基层优化人才生态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整合政策咨询、生活保障等功能,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一方面,探索技术入股、收益分红等分配方式,让人才共享发展红利;另一方面,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推行职称评定制度,打破学历、资历限制,让“土专家”“田秀才”获得社会认可。此外,可优先推荐优秀乡土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赋予其参与乡村决策的话语权。还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涵养文化生态,厚植尊才重才土壤,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增强人才对乡村的价值认同。(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吕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