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从《哪吒2》看基层工作者:别让自己沦为下一个申公豹
时间 :   2025-03-12 15:1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志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哪吒2》中的申公豹角色,因其复杂性和现实映射引发了广泛讨论。他不仅是一个神话人物,更被解读为基层工作者的隐喻——努力却受限于出身、资源和不公,最终陷入“认命却不甘”的困境。从这一角色出发,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基层工作者的生存现状与可能的出路。


一、申公豹的困境:基层工作者的现实镜像。一是出身与努力的悖论。申公豹出身妖族,即便通过五百年苦修挤入仙界编制,仍因“妖”的身份被边缘化,无法晋升十二金仙。这种“出身决定天花板”的设定,映射了现实中基层工作者因学历、地域或家庭背景受限的无奈。现实中,许多基层工作者同样面临“努力难以突破阶层固化”的困境,例如农村青年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却因缺乏资源而在晋升中屡屡碰壁。二是职场内卷与工具化。申公豹在仙界从事“捕妖队队长”等脏活累活,功劳被太乙真人等“关系户”抢占。这种“工具人”状态,恰如职场中基层员工承担大量基础性工作却难获认可的现象。影片通过他“攒了六年才得六颗仙丹”与无量仙翁“随手一挥九千颗”的对比,直指资源分配不公的残酷现实。三是身份认同的撕裂。申公豹在家族中是“全村的骄傲”,在仙界却是“边角料”。这种内外身份的反差,象征了基层工作者在家庭期望与社会现实间的撕裂。例如,父母以为子女在“北上广深出人头地”,实则他们可能蜗居隔断间,为生计挣扎。


二、为何会“沦为申公豹”?一是系统性歧视的压迫。仙界对申公豹的偏见根深蒂固,正如职场中对基层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如“不够精英”“社交低能”)。这种系统性歧视往往通过隐性的评价机制和资源分配强化,使个体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二是情感劳动与自我消耗。申公豹需在家族面前维持“成功者”人设,甚至攒仙丹赠予弟弟。这折射出基层工作者“报喜不报忧”的情感劳动,他们既要承受职场压力,又需满足家庭期待,长期处于双重消耗中。三是“认命”与“不认命”的辩证矛盾。申公豹最终选择“认命”,却保留了内心的善良。这种矛盾反映了普通人在现实重压下妥协却不失底线的生存智慧,但也可能导向消极循环——接受现状后,进一步失去突破的动力。


三、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申公豹”?一是清醒认知与策略性抗争。申公豹的“人间清醒”值得借鉴。他深知成见如山的现实,但仍保护哪吒父母、明辨是非。基层工作者需在认清规则局限的同时,寻找局部突破点,例如通过技能提升、跨界合作等方式积累差异化优势。二是构建支持网络,打破孤立。申公豹的孤独加剧了他的困境。现实中,基层工作者可通过行业社群、互助组织等建立支持系统,避免陷入“单打独斗”的消耗。例如,影片中李靖的善意谎言曾短暂缓解他的压力,暗示人际联结的重要性。三是重构成功定义,抵抗单一价值观。电影结局暗示,申公豹或许无需成为“十二金仙”,回归平凡生活亦是另一种英雄主义。这启示基层工作者。在主流评价体系外,可以重新定义自我价值(如家庭责任、社区贡献等),以此消解“必须成功”的焦虑。


个人看法:在神话中照见凡人的勇气。申公豹的悲剧性在于,他既无法成为哪吒般的“天命之子”,又难以彻底堕落为恶人。这种夹缝中的挣扎,恰是无数基层工作者的真实写照。然而,影片也给出了微光。即使无法扭转乾坤,保持清醒与善良本身已是一种抵抗。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或许是基层工作者最坚韧的修行。(贵州省榕江县崇义乡人民政府:王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