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体制内基层工作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扎根基层,直面群众,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重任。然而,他们在工作与生活的天平上艰难平衡,异地婚恋、基层减负、子女教育以及孝敬父母等现实问题,如巨石般压在他们肩头,成为亟待关注与解决的痛点。
一、异地婚恋:情感路上的艰难跋涉。由于工作地点的原因,许多体制内基层工作者远离家乡,与恋人、配偶分隔两地。据不完全统计,超60%的异地编制青年面临“择偶困境”,狭窄的社交圈、长达五年的服务期限制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像三座大山横亘在他们追求爱情和家庭圆满的道路上。工作的忙碌让他们无暇拓展社交,而服务期内辞职所需赔付的高额违约金,又让他们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决。长期的异地婚恋,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感情,更让他们在情感上承受着巨大的孤独与压力。
二、基层减负:重压之下的喘息期盼。基层工作复杂繁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量的文件、会议和检查,使得基层工作者疲于应付,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形式主义的工作中,真正用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精力被严重压缩。过重的工作负担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情生活和家庭,加剧了生活与工作的失衡。
三、子女教育:缺席成长的无奈与担忧。在体制内基层工作者群体中,因工作繁忙导致对子女教育关注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异地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无法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学业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即使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却因缺少陪伴与引导,孩子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仍可能感到迷茫。
四、孝敬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孔子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异地工作的体制内基层工作者来说,想要在工作之余尽孝却困难重重。无法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照顾起居,只能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传递关心。当父母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陪伴左右,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愧疚感,时刻折磨着他们。
五、出台政策:多方携手共寻希望。面对这些困境,需要单位、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一是单位可以组织跨区域交流活动,帮助异地工作者拓展社交圈;二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异地编制人员的实际困难,使服务期规定更加灵活;通过简化调动流程、放宽户籍限制等,吸引其回家乡工作。如山东邹城市、江西鄱阳县、河南襄城县等出台了教师“归雁计划”、江苏镇江市、山东聊城市的“归巢计划”等;严格落实基层减负政策,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杜绝形式主义。三是社会也应提供更多针对体制内家庭子女教育和养老的支持与帮助。
体制内基层工作者为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他们的困境不应被忽视,只有共同关注、多方努力,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在安心工作的同时,也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贵州省榕江县崇义乡人民政府:王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