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民生福祉。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直接面对群众,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先锋队。为基层减负的号角吹响已久,然而,我们深知,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艰苦战役。
破思想之茧:重塑基层治理政绩观
基层干部陷入“材料美颜”与“实效疲软”的怪圈,折射出形式主义积弊。当迎检PPT的动画效果盖过田间地头的实干脚印,当汇报材料的厚度成为衡量工作的标尺,这种异化的政绩观如同沉重的镣铐。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群众满意坐标系”,建立“现场即会场、实事即政绩”的考评导向。某地推行的“群众点单式考核”,将50%的考核权重交给村民代表,正是将“群众笑脸”转化为政绩标尺的生动实践。基层干部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会议室里汇报的时长、文件堆的厚度,而是体现在田间地头的汗水、群众脸上的笑容,只有从思想上“松绑”,才能为行动上的减负铺平道路。
立制度之梁:构建科学考核新体系
减少那些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注重实绩的考核机制。基层减负需搭建“四梁八柱”的制度支撑:建立“数字基座”破除信息烟囱、推行“清单放权”避免转嫁责任、创新“组团督查”整合督查专班、开展“无痕考核”机制,让干部从“迎检专业户”回归“实干主力军”。一些地方推行的“无会日”“无会周”制度,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一线;还有些地方整合了多个部门的报表,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基层干部重复填报。这些举措虽小,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基层干部的心田,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减负的成效。
行长效之道:激活基层治理内驱力
浙江推行的"基层减负观测点"制度颇具启示:在186个乡镇设立电子监测站,实时追踪会议时长、文件数量等16项指标,系统自动生成“减负健康指数”。更需建立“反向评价”机制,让基层干部给上级部门打分,倒逼管理方式转型。某市实施“基层赋权否决权”,对增加负担的指令可直报纪委核查,半年间不合理摊派下降41%。这种双向赋能机制,正在重构上下联动的治理生态。
这场治理长跑需要制度韧性与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位于“脚底板上的群众路线”,当“痕迹管理”转向“实绩导向”,基层干部终将挣脱枷锁,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跑出中国之治的加速度。这既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更是激活“基层细胞”活力的时代答卷。(青岛市即墨区组织部:孙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