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的发展理念,强调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以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民者,万世之本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研读报告内容,深刻领会“投资于人”背后蕴含的民生温度,心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小事”、聚焦“难之关键”,用“民生含量”校准工作标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奋力书写为民爱民新篇章。
心怀“国之大者”用“高站位”领航“大民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投资于人”的理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多次强调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最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将个人的岗位职责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紧密融合,紧盯乡村振兴、群众就业、教育公平、公共卫生等关键民生领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精准施策、务求实效,积极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改革发展的温度和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持有长远眼光,要聚焦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实事项目,扎扎实实想发展之实策,出整改之实招,谋惠民之实利,不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持、激发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情系“民之小事”用“小视角”彰显“大关怀”。民生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顶层设计的高度,更在于执行落地的温度。报告中提到的“提高养老金标准”“发放育儿补贴”等措施精确瞄准了“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群体,“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清理整治欠薪”等办法,则切实回应了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群体的日常困扰。这些带着柔性关怀的措施都是在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也标志着民生政策工具箱逐渐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不断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应主动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时刻保持对民生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小视角”精准把握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根据实际情况,以“工匠之心”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各类民生事业发展,确保政策的精细程度与民生需求的紧迫程度高度匹配,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坚持以群众口碑检验工作实绩,建立完善民生政策动态评估机制,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尺校准施政方向,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中持续提升民生保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努力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聚焦“难之关键”用“实办法”激发“强活力”。老百姓常说“锅里有了碗里才有”,改善民生说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这碗饭煮得香。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端出了“政策大餐”,明确提出“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等务实举措,通过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等手段,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更是部署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传统产业智能转型等工程,既稳住经济基本盘又打开发展新空间,为社会高质量发展装上“新引擎”。“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员干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的战略部署,敏锐捕捉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敢于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刀,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努力在现代农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创造更多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经济脉动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要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追求与“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意识,以钉钉子的精神将报告中的各项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民生改善”的实景,以高质量发展的实效回应群众期盼。(中共青州市委组织部:牛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