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 2027年)》指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必由之路,但当前面临“引不进、育不好、留不住”困境。如某中西部农业大县,35岁以下涉农人才占比不足二成,传统种养技术传承断代率超六成。
乡村振兴面临严峻“三重门”挑战。一是结构性失衡,人才队伍“三多三少”:务农人员多,职业农民少;帮扶短留人才多,扎根人才少;单一技能人员多,复合型人才少。如某西南省份,“新农人”占比不足一成。二是培育断层,传统培训供需错配,东部某地八成培训集中传统种养,新兴课程匮乏,某地无人机植保培训,因缺设备,转化率不足三成。三是留用失效,“候鸟式”人才流失严重,某中部12名硕士三年流失率七成。产业结构、培育及留用问题,都制约着乡村振兴。
破解之困,需构建“引育留”三维生态体系。
打好政策乡情“组合拳”,引才。比如重庆丰都“鸿雁归巢”计划,三年培育众多返乡创业者;武汉新洲区创新柔性引智,建成实训基地和专家团队;陕西推行“揭榜挂帅”“乡村CEO”计划带动糯玉米产值提升。
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育才。构建分类培育体系,细分人才类别针对性培训;创新“田间MBA”模式,广西开展三阶培养;建立“师带徒”传承链,陕西“1+N”帮带,实现技术共享。
构筑人才发展“强磁场”,留才。夯实政策保障,重庆投入资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畅通晋升通道,某东部省份试点“职称评定”;厚植情感纽带,湖北开展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
同时,构建人才振兴长效闭环并健全评估体系。具体而言,要实施“三步走”战略:2024年完成全国乡村人才数据库建设,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2025 - 2026年重点突破数字农业、乡村旅游等6大领域人才瓶颈,培育百万“乡村工匠”;2027年建成县乡村三级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全覆盖。与此同时,创新四大保障机制,包括整合政策、设立基金、开发云系统等;还要健全动态评估体系,建立人才贡献度量化模型。
从重庆香葱基地到武陵山区“乡村CEO”实践,都表明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及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只有以“绣花功夫”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在乡村扎根发展,广袤乡村才能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