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哲学,是指开展工作既要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又要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精准识人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前提和基础,要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干部政治素质、业务本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察,以考准促识准、以识准促用准。
考察内容要突出全面性,让选任有精度、显力度。干部考察内容是真实反映干部面貌的记录片。要明确考察标准,用好正负面测评清单,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政治品格是否过硬、道德修养是否到位作为考察关注的重心,坚决避免出现“德不配位”“有才无德”的现象。要细化考察内容,形成可量化、可操作、可遵循的具体指标,让干部考察具象起来、鲜明起来,确保测评的准确性、科学性。要区分考察指标,按照工作实际确定考察内容,根据单位需要、工作特点、岗位特征等实施“精准画像”,确保干部选得准、用得上。
考察形式要突出多样性,让机制接地气、有生气。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是干部考察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要丰富考察形式,采取谈话了解、实地调研、档案审查、随机座谈、集体面谈、交叉考察等多种方式,注重听取“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务的”“他身边的”等四类人员群体意见,既听组织评价,又看群众口碑。要延伸考察视角,在了解干部工作圈的前提下,深入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使干部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客观。要聚焦重点一线,把脱贫攻坚、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工作一线当“考场”,深入实施“一线观察员”机制,坚持“考”出重点、“察”在平时,在重点工作一线考察、识别、使用干部,形成正向激励引导。
考察结果要突出实效性,让干部上得去、下得来。考察结果是激励干部履职担当、干事创业的“指挥棒”。要畅通考察反馈机制,谋好“后半篇”文章,将考察过程中了解到的具体问题及时反馈给考察单位和个人,推动干部自察自省自改,防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演变为大问题。要加强考察结果运用,通过考察及时发现对党忠诚、担当作为的好干部,第一时间选上来、用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活水”。同时,对考察中发现的不肯担当、不愿干事、不思进取的干部,建立起“能下”机制,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腾出位置。(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管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