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既面临着“天将降大任”的时代机遇,也肩负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成长考验。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换、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跨越、从“被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身份重塑,青年干部的成长之路恰似“炼钢”——需在思想熔炉中“铸魂”、实践熔炉中“打磨”、群众熔炉中“提纯”,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挺膺担当、百炼成钢。
以“理论之炉”铸魂,在深学细悟中把准成长“方向盘”。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青年干部成长首先要解决“总开关”问题。有的年轻干部初入职场便陷入“事务主义”,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最终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而那些在基层深耕的“90后”书记们,往往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村情实际结合,走出了产业兴村的新路子。事实证明,理论修养是成长的“根基”:既要在“大思政课”中深化对“国之大者”的理解,也要在“基层课堂”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当“知之深”转化为“信之笃”,青年干部才能在乱云飞渡中站稳立场,在风雨兼程中锚定方向。
以“实践之炉”打磨,在摸爬滚打中锻造干事“铁肩膀”。“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脱贫攻坚一线,年轻驻村干部在挨家挨户走访中学会做群众工作;乡村振兴战场,“新农人”干部在直播带货、项目招商中练就过硬本领。反观少数“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因缺乏基层历练,面对突发矛盾时常常束手无策。实践启示我们:成长没有捷径,唯有主动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经风雨、见世面,在“热锅上蚂蚁”的煎熬中强韧性,在“多线作战”的淬炼中提能力,才能从“纸上谈兵”的“书生”成长为“能征善战”的“干将”。
以“群众之炉”提纯,在扎根泥土中厚植为民“真情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河北保定“80后”女书记王新,为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带着笔记本蹲守社区半个月,把群众“吐槽点”变成“改造点”,最终赢得一致点赞;贵州驻村书记黄文秀,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将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这些榜样证明,青年干部成长的“密码”藏在群众工作中:放下“学历包袱”,甘当群众“小学生”,才能听懂“方言里的诉求”;厚植“枝叶关情”的情怀,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才能在“解题”中增进群众感情。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答案越来越清晰,成长便有了最深厚的根基。(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