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操盘手”,是基层治理的“绣花匠”,是群众冷暖的“守门人”。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家中,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把青春和汗水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基层干部的成长之路,从来不是鲜花铺就的坦途,而是在风雨磨砺中扎根、在淬火淬炼中拔节的奋斗历程。
基层是“炼金炉”,炼的是“枝叶关情”的初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却事事连着民心。陕西一位“90后”驻村书记为帮村民打开农产品销路,从零开始学习电商运营,在直播间里晒出“土味”却真诚的推介;浙江基层干部为化解邻里纠纷,顶着烈日在田埂上调解十几次,最终让“斗气冤家”握手言和。这些平凡故事背后,是基层干部对“为人民服务”的深刻诠释:他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走村串户中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头,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正如一位老支书所说:“基层工作没什么秘诀,就是把群众当家人,把家事当家事。”
基层是“试金石”,试的是“爬坡过坎”的担当。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基层一线往往是矛盾最集中、任务最繁重的“战场”。云南边境的基层干部为守好防疫关卡,在海拔3000米的山头上搭建临时帐篷,一守就是数百个日夜;甘肃某贫困县干部为带领群众脱贫,白天跑项目、晚上学技术,硬是在荒山上种出“致富果”。这些实践证明,基层是培养担当精神的“大课堂”: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挺身而出;遇到复杂矛盾问题,善于抽丝剥茧;在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解题能力”。正如一位年轻干部的感悟:“在基层摔过的跤、流过的汗,最终都会变成成长的‘养分’。”
基层是“磨刀石”,磨的是“真抓实干”的作风。形式主义是基层的大敌,真抓实干是基层的底色。贵州一位乡镇干部为整治“空心村”,带着卷尺一户户丈量闲置宅基地,用3个月时间绘出详细“盘活地图”;江苏基层干部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带头清理陈年垃圾、拆除私搭乱建,用“干部脱皮”换“村庄变美”。这些行动彰显着基层干部的鲜明品格: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功”,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定下的目标就全力攻坚。他们深知,基层工作实不实,群众心里有杆秤;只有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才能在基层沃土上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效。(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