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举行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工作应注重实际,口头汇报能说清的不必制作PPT或小视频。他提倡统筹方法,合并同类项,注重系统思维,避免走弯路。他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式主义和过度加码。同时,他强调服务意识,促进部门间合作,提升服务效能。(4月2日 上观新闻)
形式主义如同顽固的藤蔓,缠绕着治理体系。某地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迎接检查,竟开发出包含多个模块的APP,驻村干部每日耗费数小时填报数据,大量挤占用于产业谋划的时间。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背后,是政绩观错位的指挥棒在作祟。上级部门将数字化等同于现代化,将留痕管理异化为工作成效,导致基层陷入“为展示而展示”的怪圈。这种扭曲的政绩竞赛,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在无形中消解着政策的实际效能。
破解困局当以系统思维织就治理经纬。“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智慧启示我们,统筹方法才是破局密钥。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多个部门打破数据壁垒,将证明事项改为告知承诺制,高效办成一件事。这印证了“大数据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的真理。正如呼和浩特推行“一网统管”后,城市治理事件处置效率大幅度提升,证明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应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回归问题本真方能锻造治理利器。“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句朴素的真理道破治理真谛。贵州“村BA”现象的火爆,源于干部蹲点调研发现群众文化需求,将传统赛事升级为文旅IP。反观某地耗费千万打造的智慧社区平台,因忽视居民实际需求沦为“数字盆景”。这警示我们:治理创新不是技术秀场,而是要像中医把脉般精准施策。
治理现代化不应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应是充满温度的价值创造。当干部们放下鼠标触摸大地,当数据报表回归服务工具,我们就能像绣花匠那样穿针引线,在数字文明与乡土智慧的交融中,织就新时代的治理锦绣。少些“键对键”的浮躁,多些“面对面”的真诚;少些“数据舞蹈”的虚功,多些“田间耕作”的实绩——这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治理本色。(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