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赓续英烈精神,奏响新时代华章
时间 :   2025-04-03 12:3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从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激昂呐喊,到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坚毅坚守,英烈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共产党人的精神天空。然而,在现实中,“纪念碑前打卡热、思想深处认同冷”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一些单位祭扫活动“三分钟热度”,献花鞠躬后就把英烈精神抛诸脑后;个别年轻干部熟知革命故事,却在基层矛盾前畏难退缩。这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对英烈精神的理解仅停留在“历史记忆”层面。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深刻剖析其根源所在。一方面,部分教育活动表面化现象严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深度教育与心灵的触动,导致英雄烈士的精神内涵未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下,部分人群在价值观构建上面临困惑,对英雄精神的坚守出现了动摇。此外,在宣传与教育手段的运用上,我们也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融合现代科技元素及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从而难以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与情感共振。


那么,如何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呢?

要以构建传承体系筑牢根基。在历史逻辑中坚定信仰,如井冈山干部学院的重温历史教学,用真理光芒驱散迷茫;于实践熔炉里锤炼担当,像广西百色的实践课程,让干部在体验中领悟担当真谛;从情感共鸣处激发力量,像江苏淮安的情景党课,让英烈精神可知可感。


要以创新叙事体系推动传播。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记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全息投影重现壮烈场景;通过基层实践创新表达形态,重庆红岩村的宣讲团用新方式传承精神;借助文艺创作搭建情感桥梁,北京的研学路线引导年轻干部深入思考。


站在这特殊的历史交汇点,组工干部要以“红色基因工程师”的担当,精心构建精神传承的框架。福建古田的年轻党员用VR技术复原红军标语推动实践,甘肃高台的“西路军精神大数据平台”助力流动党员线上线下共奋进。


英烈精神犹如永不熄灭的火炬,从过去一路传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共产党人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新时代的组工人要做好红色家底的守护者,更要成为精神转化的摆渡人,让杨靖宇林海雪原的篝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让焦裕禄治沙的泡桐成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防护林。唯有如此,英烈精神才能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谱写新时代的英雄赞歌。(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