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贵州、云南考察,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他心心念念群众冷暖,时刻记挂民生福祉。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时刻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价值追求与行动指南,把“爱民、忧民、惠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怀赤诚“爱民”之心,少些“高高在上”,多些“将心比心”,架干群“连心之桥”,把老百姓的“心上事”变成“上心事”。爱民,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底色,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党员干部来自人民,也必须扎根于人民。爱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党员干部要主动亲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在与群众交流时,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在社区走访,还是在田间地头调研,都要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不敷衍、不推诿,用真诚的话语和关切的行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使群众愿意与党员干部交流,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立深沉“忧民”之志,少些“事不关己”,多些“设身处地”,解百姓“生活之困”,把老百姓的“揪心事”变成“暖心事”。忧民,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就是党员干部的忧心所在。从就业难题到教育公平,从医疗保障到住房改善,每一个民生领域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都需要党员干部时刻关注。群众的疾苦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党员干部的担当。工作中,要多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中间,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主动询问是否遇到难处,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发现的问题,要不等不靠、迅速行动,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协调各方资源,为群众排忧解难。
施切实“惠民”之策,少些“虚头巴脑”,多些“真实真切”,铺民众“幸福之路”,把老百姓的“烦心事”变成“开心事”。惠民,是党员干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惠民政策,并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需求,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老百姓作为政策的直接受众,感触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主动敞开胸怀,让老百姓评判工作成效,精准发现自身不足,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要真心倾听、诚恳接纳,持续优化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委组织部:贾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