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如春笋破土,蕴藏着推动时代向前的蓬勃力量。当前,从乡村振兴到科技创新,从基层治理到产业转型,处处需要青年人才勇担重任。但现实中,“不敢用”“不会用”“留不住”等问题仍制约着青年人才作用的发挥。组织部门需以更务实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答好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关键命题。
破“隐性台阶”,解“不敢用”之惑。在基层单位中,“年轻人压不住阵”“经验不足难当大任”的观念屡见不鲜,“三十不科、四十不处”的隐性台阶仍然存在,这些看不见的“天花板”,既消磨着青年干部的干事热情,也制约着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突破“排队上岗”的路径依赖,在选拔理念、培养机制、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打出“组合拳”。要破除“经验迷信”,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招商引资、应急处突等核心能力设为选拔指标;要打破“温室育苗”模式,把乡村振兴主战场、科技攻关最前沿转化为能力锻造熔炉;构建"三维”评价体系,以工作实绩、专业贡献、群众口碑为坐标,推动干部选拔从“熬年头”向“拼劲头”转变,实现人才活力与事业需求同频共振。
优“成长路径”,破“不会用”之困。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棒者”,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力军”。当前,不少青年干部存在“坐而论道”的迷茫、“本领恐慌”的焦虑,唯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成长链条,才能让青年干部在基层沃土中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要让理论教育“活”起来,开展“滴灌式”培养,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让年轻人在思维碰撞中筑牢履职根基。建立干部“成长画像”,通过政治素质、专业能力、性格特质等项指标,“量体裁衣”为每名青年干部定制成长方案,真正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实行全周期跟踪机制,每季度开展能力评估,对表现突出者及时提拔到关键岗位,对不适岗者调整培养方向,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让青年干部始终保持“赶考”状态,在最适合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养“生态雨林”,纾“留不住”之痛。青年人才流失的症结,表面看是待遇差距,实则是价值认同断裂与发展预期的模糊。当“35岁门槛”与“职业天花板”成为隐形枷锁,“看不到未来”才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留住人才既要“筑巢引凤”,更需“培土固根”,破解困局需从“抢人大战”转向“养人生态”。构建多维度的人才价值评估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的刚性标尺,让技能工匠与科研人员共享价值尊严;构建知识共享网络,通过交叉学科平台、开放实验室等载体,打破部门壁垒和学科边界,打造城市创新的“雨林生态”;同时,设计职业转型支持体系,以“风险共担”机制替代“政策兜底”思维,设立职业转型保险、试错补偿基金,让青年敢于探索多元发展路径。让城市成为青年价值实现的“共生系统”,方能真正破解“留身不留心”的困局,在流动时代筑就稳固的发展根基。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当政府从“人才管理者”转型为“创新服务商”,当“破格”不再是新闻而是常态,无数“后浪”必将在乡村振兴的田野、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城市治理的云端,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