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2月24日消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兴”为题,全面论述了农业农村今年的深化改革任务。其中,在着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中,“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这一举措更加关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治理要求。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6次点名农村“高价彩礼”。现在看来,农村“高额彩礼”简直成了难以根治的“社会顽疾”。
当今,在农村一些地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高额彩礼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因婚致贫、家庭矛盾、婚姻买卖等,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秩序,侵蚀着乡村文明的根基。遏制高额彩礼、加快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盼。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举行多次“推进移风易俗 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专项整治“高额彩礼”活动,使“高额彩礼”得到有效遏制,对加快移风易俗、减轻农民群众负担,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确实发挥了良好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索要高额彩礼、攀比炫富、铺张浪费、厚养薄葬、封建迷信、婚托婚骗等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在农村尤其是偏僻山区、边远地区更为突出和普遍。至今,社会上还再流传着“没有车、没有房、莫想轻易娶新娘”;“彩金彩礼不到位、婚姻难免要告吹;三金若是不备全、要想结婚难上难”。由此说来,整治“高额彩礼”的重点在农村。这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强烈要求,势在必行。必须坚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持续加力、久久为功。
整治“高额彩礼”,要以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长效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举措,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治理方式,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提升农民道德文明水准,切实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整治“高额彩礼”,要把移风易俗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事实上,整治多年形成的“高额彩礼”陋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彻底根除,既急不得、又等不得。需要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循序渐进。需要统筹各方力量,综合运用教育、规劝、奖惩等多种措施,坚持疏堵结合。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因地制宜制定“群众认可、切合实际、约束有力”的村规民约,并纳入基层治理范畴,认真抓好规范和落实。防止武断专行的“一刀切”做法。否则,会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农村不稳定因素,给乡村振兴造成“人为阻力”。
整治“高额彩礼”,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农村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化解千家矛盾、解除万户忧愁”的服务功能。通过实施婚嫁彩礼“限高”等刚性规定和手段,坚决遏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
整治“高额彩礼”,要大力开展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精心培树农村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拒不执行婚嫁彩礼“限高”规定、任性大操大办、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整治“高额彩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上。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部署要求,以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全面赋能“三农”工作,强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千方百计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只有农民真正“富”起来,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村风气“好”起来,农业产业“兴”起来,发展动力“强”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缓解因经济压力导致的高额彩礼问题,治理“高额彩礼”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者许贵元,系国内著名评论员、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