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不能成为一项工作,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当前,基层减负工作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强调减负,基层的负担反而越重。这种现象暴露出一个深层次问题:我们把减负当成了一项工作任务,用形式主义的方法来推进减负工作,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形式主义减负的困境
当前基层减负工作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上级部门为了显示减负决心,层层加码制定减负指标,要求基层填报各种减负表格,撰写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开展减负督查。这些所谓的减负措施,反而给基层增加了新的负担。某些乡镇干部反映,为了完成撰写履职事项清单,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填写表格,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清单,近几个月以来,周末几乎都是在加班梳理事项清单,精神压力特别大,这些额外的工作让他们疲于奔命。
这种形式主义的减负方式,不仅没有减轻基层负担,反而使基层干部陷入了更深的负担之中。上级部门为了显示减负成效,要求基层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开展各种检查评比,这些做法都与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减负异化的根源
减负工作异化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作祟。一些领导干部把减负当作政绩工程,热衷于搞形式、走过场,追求表面的减负效果。他们不考虑基层实际,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贯彻会议,使减负工作变成了新的负担。
这种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背离了减负的初衷。减负的本意是要解放基层干部的手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但现在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应付各种减负要求上,这充分暴露了官僚主义的危害。
三、回归减负本质的路径
真正的减负应该从转变工作作风开始。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实际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基层松绑。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简化工作流程,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是减负的关键。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工作实效,减少形式主义的考核指标。同时,要完善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勇于担当,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基层减负不是一项可以量化考核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工作理念的转变。我们要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真正站在基层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基层松绑。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质,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贵州省剑河县南寨镇人民政府:莫忆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