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大棋局中,形式主义犹如一颗顽固的“暗雷”,时常炸响,扰乱基层工作的正常节奏,给基层干部带来沉重负担。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执政根基的关键之举。
形式主义对基层的危害不容小觑。在文山会海的笼罩下,基层干部常常陷入无尽的“文件堆”和“会议潮”中。一份份空洞无物、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文件被层层转发,一场场冗长拖沓、内容重复的会议接连召开,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应投身于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等一线工作的他们,却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整理文件、撰写汇报材料上。这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还使得许多政策在层层传达中走样变形,无法真正惠及群众。
同时,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为了证明工作的开展,各种检查、考核过分注重材料和照片,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造痕迹”上。每开展一项工作,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做好,而是如何留下足够多的资料来应付检查,本末倒置。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只有让基层干部从烦琐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某县的基层治理实践为例,在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行动后,基层干部每周能够多出2—3天的时间深入乡村,为群众解决了诸如农田灌溉、道路修缮等实际问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而且,摆脱形式主义束缚的基层干部能够更高效地落实政策,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让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发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以往重材料、轻实绩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工作实效、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本身。另一方面,要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思想认识。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廉政教育等活动,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从源头上杜绝形式主义的滋生。
此外,技术赋能也是重要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基层干部重复填报数据的工作。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整合各部门数据,基层干部只需在一个平台上录入一次数据,就可满足多个部门的工作需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举措,持续向形式主义“亮剑”,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书写发展新篇章。(青岛市市北区河西街道办:宋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