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中,“改进调查研究”被摆在第一位,要求“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研解决问题”。然而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在调研时挑三拣四、嫌贫爱富,热衷于捏“软柿子”,对群众期待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肯下深水、出实招,必然使调研收效甚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研的价值就在于及时揭“短”亮“丑”,发现那些“不好说、不愿说、不敢说”的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习惯于围绕“癣疥之疾”打转转、磨洋工,在无关紧要的犄角旮旯做文章,根子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本质上是对人民不负责、对时代不负责。要从一开始就奔着“矛盾窝”去,哪里问题多,就去哪里调研,什么矛盾突出,就重点调研什么,瞄准急难险重任务,锚定群众急难愁盼,把困难多、堵点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作为调研主课题。要发扬“蹲下去看蚂蚁”的务实作风,既去门面窗口,又到背阴胡同,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诉求中找到“麻绳”最细处,为调研选准题,开好头。
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比喻道:“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研的目的在于科学决策、推动发展。要想跳出“短板”年年短、“弱项”岁岁弱的怪圈,就必须克服专捏“软柿子”、不碰“硬骨头”的偷懒心理,在前期摸清问题、找准根子的基础上,对症开方、照方抓药,提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实招、硬招。要在“解”字上求突破,对带回来的问题进行“解剖麻雀式”分析、“七嘴八舌式”讨论,层层抽丝剥茧、反复推敲论证,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切忌笼统含糊、大而化之,更不能当一问三不明的“显眼包”,切实找到解决真问题、推动真发展的突破口。
成果是成效评估的标准之一。要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将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成效,切忌“调而不研”“研而不用”,让调研成果“悬在半空”。要调出警示、研出警醒,对苗头性问题要“抓前端、治未病”,第一时间掌握矛盾因素、作出科学研判、排除隐患风险,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对已有问题要“抓末端、治已病”,梳理整改清单,在深挖“源头活水”的基础上做好疏浚“河道沟渠”工作,明确问题处理责任人、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能够短期解决的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持续推进、盯住不放,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群众“幸福账单”,给最细处的“麻绳”打上结。(中共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组织部:夏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