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迅猛发展,影响遍及社会各角落,带来巨大变革。国家力推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建设是关键一环。数字化建设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硬件配备固然重要,但推进中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 。
数字化浪潮给基层治理带来新机遇,却也暴露出“软实力滞后”的问题。西部山区有些昂贵的智能终端成了“电子展品”,原因是干部抗拒新技术,组织培育机制有欠缺。比如有的老文书怕AI抢岗,村镇干部习惯“等靠要”。其实,这种因干部抗拒新技术和组织培育机制欠缺导致的设备闲置情况并非个例,在其他地区还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技术赋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逐渐凸显。
能力断档凸显基层治理转型的深层惯性,西部山区如此,其他地区亦有类似情况。如全员线上培训后走访农户剧减,部分地区因不熟操作致花椒滞销蒙受损失。这不只是技术操作问题,更反映出治理理念与制度滞后,给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
在政治上,技术官僚化的问题可能影响党群关系;经济上,数据孤岛会阻碍生产要素的正常流通;文化上,代际数字鸿沟可能切断乡村人才的传承脉络。这种“技术悬浮”的问题会使数字化建设与农村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支撑,项目难以持续运营,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数字化改革,我们既要关注智能终端覆盖率这些“硬指标”,更要构建好能力转化的“软通道”。“软通道”的构建极具针对性,要让村干部真正掌握数字化工具,以更好地服务群众;要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保障生产要素流通;要设置代际知识传递模块,助力人才传承。“AI师徒”结对学习、“技术赶集”等活动,正让基层治理迈向“认知迭代”。
只有构建好能力转化的“软通道”,让每个村干部都成为“数字轻骑兵”,让每项技术都切中治理的要点,乡村振兴才能在方法和效果上都取得突破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