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人才”议题再度成为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唯有以创新生态为土壤、以制度革新为养分,方能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筑牢“创新基石”:锻造战略人才“尖兵队”
顶尖人才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核心引擎。今年两会强调,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强化高精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就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虚拟现实、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相关企业高端人才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专业人才支持力度,促进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聚焦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统筹推进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桎梏,激励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夯实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激活“融合引擎”:构建产才共生“生态圈”
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释放创新效能的关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加快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深化产才融合赋能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依然突出,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产教融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校地合作,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工作机制,依托高校院所、企业,集聚国内外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厚植“发展港湾”:营造近悦远来“强磁场”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竞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人才服务的前提就是要打造良好的全方位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健全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国的“人才码”系统,集住房保障、医疗教育、创业融资等多方位服务,实现“一码通办”。实施“以赛引才”机制,注重选拔新锐创新人才,突出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创办创新创业大赛,遴选优质项目落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巩固支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袁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