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循迹“黔”行足迹 答好“高质量发展”考卷
时间 :   2025-03-26 16:1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郭宸汐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在青瓦木楼间触摸千年文脉,于鼓楼广场上倾听振兴足音。这座始建于北宋雍熙三年的侗族村寨,既是观察基层治理的“显微镜”,也是透视民族文化传承的“多棱镜”。党员干部当从红色党建、蓝色文化、金色产业中汲取发展动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书写“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答好“高质量发展”考卷。


循迹“红色引擎强根基”的治理之行,让组织“强”起来、服务“实”起来,答好“共建共享、善治为民”的基层治理“考卷”。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基层党组织应将党的政策“翻译”成方言土语,把群众诉求“编织”进治理网格。党员干部要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矛盾焦点中磨砺“铁肩膀”,既要“接天线”学深悟透“枫桥经验”,也要“接地气”创新“寨管委”“十联户”等治理模式。面对数字化浪潮,更要善用“云平台”搭建“指尖上的党群会”,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正如总书记强调的,“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唯有把党组织建成“吸铁石”,才能让群众在“看得见的服务”中感受到“摸得着的幸福”。


循迹“文脉传承焕新彩”的探索之行,让非遗“火”起来、文脉“续”起来,答好“守正创新、文旅融合”的文化传承“考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当侗族大歌的余韵在肇兴夜空回荡,非遗传承人们正用“指尖技艺”撬动“指尖经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而是要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党员干部要化身“文化摆渡人”,既要保护古村落的“筋骨肉”,也要像“催化剂”般激活非遗IP的“精气神”。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模式,让“养在深闺”的非遗产品成为“网红爆款”,使“口耳相传”的民族故事变成“流量密码”。让文化基因融入时代血脉,在守正创新中铸就文明新辉煌。


循迹“产业沃土育新机”的开拓之行,让资源“聚”起来、经济“兴”,答好“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考卷”。在肇兴侗寨的“稻鱼共生”田里,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正绘就“诗与远方”的新画卷。从“传统种稻”到“体验经济”,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振兴”,产业升级的密码藏在“土里土气”的乡村肌理中。党员干部要勇当“拓荒牛”,既要握紧“方向盘”谋定产业规划,也要甩开“膀子干”蹚出致富新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分散的资源攥成“拳头”。借助“数字乡村”建设,让农产品搭上“云端快车”。面对“流量经济”新挑战,更要学会“借东风”,像“操盘手”般策划当地“文化节”,像“店小二”般服务“新农人”返乡创业。让产业之花开遍田野,群众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让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同频共振,以“黔”行密码为钥,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篇章!

(山东省昌乐县委组织部:郭宸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