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基层治理需警惕“算法滤镜”遮蔽民情
时间 :   2025-03-23 18:1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调查研究本是问计于民的金钥匙,但部分干部的“创新”做法正在消解其价值。用大数据收集民意,看似高效却产生大量重复数据;标准化问卷看似规范,实则限定了群众表达空间;智能分析模型号称科学,却放大了固有认知偏差。这些做法就像给真实民情加了“美颜滤镜”,既摸不到真问题,更疏远了干群关系。


警惕“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某地乡村振兴调研时,工作组只走访产业示范村,收集的全是成功案例,普通村的困难却被选择性忽略。这种算法式筛选看似精准,实则形成封闭的数据循环——群众意见需要“算法推荐”才能上达,基层干部成了信息“流量分配者”。建议建立“拼多多式”随机抽样机制,用区块链技术固定原始数据,让不同群体都有“上首页”的机会。同时可参考12345热线做法,按问题类别自动派单核查。


破除“样板间”式调研伪装。某市“放管服”改革调研专挑政务大厅示范窗口,对群众反映的“隐形材料”“体外循环”等难题却选择性忽略。要打破这种表面文章,不妨借鉴住建部门验收毛坯房的做法,多搞“不打招呼”的随机检查。比如在企业服务窗口设置匿名评价二维码,重点查看政策执行中的“隐蔽工程”,真正让调研成为发现问题的“探测仪”。


避免“专家会诊”错失基层痛点。某省环保督察组带着预设结论下乡,像三甲医院专家只看疑难杂症,对群众反映的秸秆焚烧等“常见病”反而不重视。建议学习家庭医生工作法,既要有专项督查,也要保留日常巡查。可以设置田间地头的“健康档案”,用随手拍APP收集污染线索,让干部像社区医生那样定期“上门巡诊”。


中央《关于扎实推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杜绝作秀式调研。破解形式主义,既要善用“数据溯源”“飞行检查”等技术手段,更要完善群众参与的“校正系统”。比如将调研录音录像同步存档,邀请村民代表参与数据分析,建立政策试行的“用户评价”机制。只有让技术工具回归辅助定位,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调研初心,才能破除那些看似精致的数字泡沫,真正架起连通民心的桥梁。(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