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前沿科技,既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这一趋势,党员干部需要树立科学的“智能观”,正确认识AI,积极探索AI,并有效利用AI。
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其应用领域已广泛渗透至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各地对此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与实践。例如,某些地区引入了基于先进算法开发的智能办公系统;另一些地区则启用了“智能数字助手”,在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危机应对及经济促进等领域发挥辅助作用;还有地区将繁重的数据整理、报表制作、信息核实等任务交由AI处理,显著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更有地区通过智能化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民众办事的便利性。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警惕和防范的现象。部分干部对新兴技术缺乏了解,产生了“技能恐慌”和“数据焦虑”,担忧被技术取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和怀疑;有的干部心态消极,意图不纯,试图将责任转移给技术,让技术成为“替罪羊”;还有的干部对AI一知半解,盲目追捧,过度依赖,将其视为“电子助手”,陷入了一种不健康的“技术崇拜”,甚至不顾实际,强制推行,导致新型形式主义的滋生,使得“技术赋能”变成了“技术负担”。
思想引领行动,观念的更新比技术的进步更为关键。对于AI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要深刻认识到AI推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放下心理包袱,既不夸大也不贬低,理性看待机遇与挑战,积极接受、适应并掌握智能化工具带来的新变革,实现工作的创新与升级。
“算法”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是参谋和助手,而非替代初心和坚守的借口。无论AI多么先进,都不能取代人类的思考。要让AI发挥辅助作用,就必须具备驾驭AI的能力。要主动学习、掌握并运用新技术,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这一传统法宝,找到新技术与民众需求的契合点,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适应性和科学性。要深入理解数据背后的情感和价值,不断提升对数据的洞察力,对AI计算结果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结合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避免冰冷的数据成为与民众之间的“隔阂”。
通过理性驾驭与创新实践,我们可以在智能时代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刘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