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唠家常”让党的声音浸润民心
时间 :   2025-03-17 09: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江西广昌县的党员干部们走村入户,搬起板凳和群众“唠家常”,用带着泥土味的乡音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在信息纷繁的时代,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家常话传递党的声音,才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唠家常”背后,是百年大党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从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用“打比方”“讲故事”阐述革命道理,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干部“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善用群众语言始终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传家宝。广大干部用方言俚语讲解惠民政策,用家长里短串联发展蓝图,恰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诠释。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交流,既让群众感受到“政策制定者就在身边”,也让党员干部在柴米油盐中读懂民心所向。正如一位老党员所说:“党的好政策像春雨,唠家常就像开渠引水,水流到田里,庄稼才能生根。”


“唠家常”之中,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密码。当前,个别地方的政策宣传仍存在“通稿照念”“横幅满墙”等形式化倾向,看似声势浩大,群众却“听过就忘”。而广昌的实践表明,当干部坐在炕头聊养老,蹲在地头问收成,看似随意的交谈既能精准传递政策要点,又能捕捉民生痛点。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既避免了政策“高空作业”,也让基层诉求直通决策层。在甘肃某地,“炕头会”收集的灌溉难题被纳入政府重点工程;在浙江乡村,“茶亭议事”中碰撞出的建议转化为旅游发展方案。由此可见,家常话里既有民情民意,更有治理智慧,关键在于干部是否愿听、会听、善用。


“唠家常”之要,在于锤炼求真务实的作风。“会唠家常”看似简单,实则是检验干部能力的试金石。它要求干部既要吃透政策,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又要熟悉乡情,能听懂群众的“话中话”。在湖北某村,一位干部起初照着文件宣讲医保政策,村民连连摇头,后来改用“住院能报多少钱”“买药怎么少花钱”等实例讲解,乡亲们立刻豁然开朗。这提醒我们:群众的信任,建立在干部“说实在话、办实在事”的基础上。只有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蚂蚁”,才能真正掌握“用百姓话解百姓忧”的本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陕甘宁边区的“马背上的宣讲队”,到新时代的“院落党课”“田间课堂”,不变的是沟通方式,不变的是共产党人“把群众当亲人”的赤子之心。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情民意复杂多元,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用好“唠家常”这把“金钥匙”,在促膝谈心中拆掉“隔心墙”,在敞开心扉中架起“连心桥”。唯有如此,党的好政策才能化为群众脸上的笑容、心里的温暖,凝聚起万众一心、共赴征程的磅礴力量。(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