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构建“大人才”观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 :   2025-03-12 15:1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段玉平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各级党组织要以战略的眼光构建“寻才有道、育才有方、护才有策”的“大人才”观,让广袤乡土成为人才成长的新天地,破解“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广纳贤才,让乡村人才振兴的大棋局步步生花。想要下活人才振兴的棋局,就要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做好全盘谋划,在“原乡人、归乡人、新农人”三颗棋子上精准落子,为人才振兴做好支撑。要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通过组织推荐、实地走访、平台自荐等方式深挖原乡“土专家”,分类形成农业生产、乡村文旅、非遗传承、数字电商等专业人才库,鼓励让各类人才之间交流、互通、提高,努力变“小才”为“大才”、变“小点”为“长线”,让“田秀才”“乡创客”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要以“乡情纽带”与“发展机遇”双线为牵引,既要用心用情召唤归乡“赤子心”,也要持续出实招打出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组合拳”,使得就业有补贴、创业有支撑、安居有保障成为归乡的重要保障,点燃人才返乡热情,促进资金、技术、创意如春潮回流,使得“逆城市化”成为风尚。要拥抱新农“弄潮儿”,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通过职称晋升倾斜、项目孵化支持等激励机制,鼓励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将城市经济与乡村生态资源嫁接,开发农村特色产业新路线,以“新农人”的跨界思维激活乡村价值,让更多“数字游民”“乡村创客”在绿水青山间找到事业“蓝海”。


全面育才,让人才成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培育乡村人才,既要“向下扎根”深挖本土优势,也要“向上生长”链接全球资源,更需“向实发力”锻造硬核能力。各地要以原有优势为产业定方向,打造特色培育链,探索分级设立“探优营”“创优营”“成优营”,实现培训课程从了解本地优势到探索匹配本地优势的产业,最终帮扶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链,甚至形成“网红经济带”,让学员在“有资源+有内容+有成果”的“三有”中练就数字时代“新农技”,用“一优一产一策”的精准培育模式持续优化培训方向,因地制宜打造本土“新农人”。要以开放思维的视野,组织代表外出考察学习,让代表走出本地,跳出本地看本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发现一些适宜本地发展的好项目、好模式,推动一批项目在本地落地生根。同时,邀请城市设计师、文旅策划师与村民对话,让传统村落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实现“土洋结合”的迭代升级,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以实战强“筋骨”,搭建成长“练兵场”,把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作为起点,以点带面铺开“实践育人”网络,逐步让人才牵头推进“种子研发”“智慧大棚”“冷链物流”等涉农项目,在破解农产品相关难题中锤炼“带富能力”,以“挂职即揭榜、上岗即出征”的培育模式,让人才各方面能力同步锻炼提升。


爱才护才,让乡村沃土成为人才发展的安心港湾。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诉求有回应、干事有支撑、生活有保障”的闭环生态。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精准绘制人才供需“晴雨表”,实施“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每位入乡人才配备专属联络员,定期开展人才满意度调研,保障人才从规划、就职,到发展、成功、再创新的全过程跟踪,将“技能提升资源不足”“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诉求转化为政策优化方向,以“一对一”服务模式让其感受到被重视的“热度”。要打造创新创业“能量站”,通过设立“梦想基金”等为创新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搭建“银行超市”等平台破解融资难题,并适时增加“政策包+金融工具+社会资本”的“综合大礼包”丰富度,让人才“重装”上阵。要构筑宜居宜业“幸福圈”,持续升级基础设施重塑乡村生活品质,不仅要从保障基本住房、完善交通网络、优化医疗资源、丰富商业配套、升级教育资源等下足“硬功夫”,还要从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上下足“软功夫”,让人才既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亦能享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进而让广袤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热带雨林”,在“寻才、育才、护才”的良性循环中,让“大人才”观深入人心,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山东省高密市委组织部:段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