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和云南考察时,均强调“文旅发展”这一关键词。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再次踏入西南腹地,在侗寨鼓楼的火塘边与村民围坐共话,在丽江古城的石板路上同游客亲切交流,一场关于文旅融合的深度思考正化作实践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从“多彩贵州”到“七彩云南”,文旅事业发展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云贵之行”的重要关切。党员干部作为新时代的“赶考人”,既要在考察调研中读懂“诗与远方”的深刻内涵,更要以责任担当绘就文旅融合的壮美画卷。
以“足迹丈量”解锁文化密码,在考察中凝聚发展共识。考察调研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从贵州肇兴侗寨的吊脚楼群到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从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到东巴文化的神秘符号,每一处文化遗存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党员干部在考察中不仅要记录“是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何“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重要命题。在江苏宿迁的老粮库文创园,“哪吒”主题墙绘吸引游客打卡;在重庆万盛的五和村,川剧吐火与梨花花海相映成趣。这些案例印证着:只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基因,才能让文旅融合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党员干部要像考古学家般细致,在考察中发现文化和旅游的“共鸣点”,将分散的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让沉睡的历史遗存焕发生机。
以“责任担当”筑牢发展根基,在实干中践行初心使命。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旅游”,而是需要系统性思维的深度整合。党员干部的责任,在于当好“催化剂”和“稳定器”。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放管服”改革,为文旅产业松绑减负;另一方面要坚守生态红线,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所强调:“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在洛阳龙门古街“演艺+餐饮”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消费新亮点;在南京黄龙岘,以茶产业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这些成功实践背后,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主动作为,他们既要像“店小二”般优化营商环境,又要像“守护者”般保护文化生态,用实际行动诠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刻内涵。
以“党建引领”激活红色引擎,在创新中书写时代答卷。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党建引领的力度。从甘肃宕昌退休干部赴青岛考察学习,到城步文旅广体局打造“党建+”工作模式,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党建工作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党员干部要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文旅融合的实际行动,在“学”与“干”中锻造过硬本领。面对“文化+科技”“文旅+体育”等新兴业态,党员干部既要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又要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正如江苏省文旅厅提出的“五聚焦五着力”要求,必须在数字文旅、非遗活化、全域旅游等领域下足功夫,让千年文明与现代旅游实现“美美与共”。
从云贵高原到江南水乡,从历史名城到美丽乡村,文旅融合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党员干部应当以考察调研为起点,以责任担当为画笔,在“守正”中传承文化根脉,在“创新”中激发发展动能。唯有如此,才能让“诗与远方”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让文旅融合的“调色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贵州省从江县林业局:杨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