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调查研究重在落到实处、务求实效,“板凳座谈会”以其独特的非正式、平等对话模式,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为基层调研打开了全新视角。
在“村头巷尾、农家院落”中唠唠家常,打破“空间藩篱”,让群众在心理上更为放松。“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传统的基层调研,一间大会议室,呈现明显的“台上台下”之分,看示范样板,听标准汇报,基层调研变成了“精品游”“盆景展”。“板凳座谈会”将调研放在村头巷尾、社区广场等群众日常休闲交流、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群众在心理上更加放松,更愿意分享真实想法。基层调研也要把会议室搬到便民广场、田间地头,走进群众的“后院”与“角落”,深入群众家中进行“串门式”访谈,消除物理空间上的等级符号,面对面、心贴心与群众沟通交流,实现倾听民声“零距离”。
在“圆桌环绕、散点布局”中议议家事,重塑“对话结构”,让不同声音得以充分表达。谈话沟通,最关键的是地位平等、氛围轻松,才能“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当下,有调研的同志反映,访谈的群众要不“建设性沉默”不敢说,要不“太极式应答”圆滑回避,要不“避重就轻式”挑着说,调研听不到真话,调研报告写不实,达不到“察实情”之效。“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板凳座谈会”采用圆环式、散点式座位布局,在空间上让大家处于平等位置,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群众在这种氛围下更愿意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基层调研也要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避免少数人主导话语权的情形,这样才能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真心话,通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听到“真声音”,了解“真民意”。
在“赤脚调研、脱鞋下田”中听听民意,转变“干部身份”,让干群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调查研究要用心用情,既要身入,更要心至。一些基层干部三天两头入户走访,衣着光鲜,不接地气,上来就说官话套话空话,询问问题“牛头不对马嘴”,每次只能“落魄而归”,不仅调研没有失效,更会让群众反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基层调研时首先要把自己当“群众”,脱下“白衬衫”,换上“农民装”,少说“机关语言”,多说“方言土语”,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上收获群众“好感”,与群众拉近距离。也要下大功夫备好功课,对调研地区的基本情况、堵点难题以及重点信息“掌握到位”,聊一聊群众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调研内容,让群众在“不经意间”透露有用信息、鲜活素材,建好沟通民意“连心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部: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