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办公楼深夜不熄的灯,照见的不是勤政为民的热枕,而是体制内卷式加班的荒诞。。如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借助技术手段来 “强制下班”,推动工作效率的提升与员工生活的平衡;但在乡镇基层,“以办公室为家” 却依旧是不成文的规则。没事的时候忙着填表凑人数,一旦有事就得全员通宵奋战,节假日值班备勤更是成了工作常态。这种扭曲的加班文化,无疑是一种 “制度性自虐”。
形式主义盛行,催生出了虚假的勤奋表象。“5+2”“白加黑” 的加班口号,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 “痕迹管理” 的表演逻辑。会议记录必须连夜整理完成,迎接检查的材料一定要在凌晨装订妥当,微信群里的消息得秒回,以此来证明自己 “时刻在岗”。有乡镇干部自我调侃道:“白天外出开会调研,晚上回来补写会议纪要,凌晨还要上报工作台账,感觉我们挣的是‘时差费’。” 在这种环境下,加班成了证明 “工作态度” 的必要条件,而工作效率却变得无足轻重。
在乡镇基层,还存在着法治 “灯下黑” 的现象,这进一步助长了加班热潮。《劳动法》在这里基本失去了效力,值班补贴能省就省,调休的承诺也如同废纸一般,毫无兑现的可能。甚至,“年轻人多锻炼” 都成了要求免费加班的道德绑架理由。更荒唐的是,部分单位把 “加班时长” 纳入考核加分项目,以至于出现下班后大家集体坐在办公室刷 “存在感” 的黑色幽默场景。这种以人力消耗来替代科学管理的模式,本质上是用基层干部的 “苦劳” 来掩盖决策层面的粗糙与不足。
当企业通过 “强制下班” 来推动效率革命的时候,体制内却还在错误地将 “耗费时间” 与 “讲政治” 划上等号。暂且不论 “强制加班” 是从何时兴起的,如今要改变这一现状,体制基层必须率先带头 “强制下班”,去除内卷式的无效加班,减少那些有事没事都要加班的情况,取消那些可有可无的轮值加班。如果确实需要加班,该给予的补贴和调休要及时落实,千万别让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寒心。
然而,要想破除基层加班内卷的困境,仅仅呼吁 “领导带头关灯” 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大刀阔斧地砍掉冗余的形式主义流程,通过明确的权责清单来终结 “责任击鼓传花” 的乱象,努力让《劳动法》的保障覆盖到体制内外每一个劳动者,尽管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意义极其重大。毕竟,相比让乡镇干部在办公室上演 “爱岗敬业” 的虚假戏码,让他们能够准时下班回家陪伴孩子,更能体现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从江县政务中心: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