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并向当地老百姓送上了情真意切的美好祝愿。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循迹“贵州之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兹在兹,以初心永炽、行而不辍,走深走实红红火火的奋进之路。
循迹“秀水含烟绕侗歌”的“文化之行”,感受很“古朴”也很“时尚”的民族文化。一曲侗族大歌起,一湾都柳江水绕,远山黛和火塘红碰撞了千年的色彩,书写了侗家人飞檐般翘起的倔强和热情。银饰、刺绣、蜡染……承载着民族特色的侗乡好物如今又绽放出新的光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考察,饱含着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的期许。这份“古朴”,得益于用心用情的保护。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带头弘扬“四个与共”理念,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通过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等,为“独一份”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保驾护航。这份“时尚”,来源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利用创新手段之“钥”解锁民族文化绵延密码,通过开发非遗数字藏品、影视作品传播、建设VR体验馆等方式,增强文化体验感、吸引力。
循迹“万象古韵焕新生”的“发展之行”,感受很“鲜活”也很“厚实”的特色经济。从量稳质优的“香禾糯”到助力2000名绣娘就业的“非遗工坊”;从年接待4.25万人次的长桌宴到火遍全国的热血“村超”,鲜活的是侗族人民的美德和智慧,厚实的老百姓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文化+生态+产业”执笔,肇兴侗寨向八方贵客送上邀请函,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侗寨典范为案例,汲取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融合共生的先进经验,借鉴“农业+”、“非遗+”、“数字+”等发展模式,敢于彰显农村“土气”、善于利用乡村“老气”、巧于激活农民“朝气”、精于融入时代“朝气”,因地制宜做优主导产业、塑造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并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筑牢优秀人才“梧桐巢”,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赋能聚力。
循迹“党旗领路千楼聚”的“治理之行”,感受很“精简”也很“丰富”的治理之道。习近平总书记侗寨之行中令人动容的一幕,少不了在信团鼓楼与村民围坐交流的情深意切。“鼓楼议事会”将“款约”文化与现代协商民主相结合,已经成为肇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名片。基层治理大道至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基层治理的主轴逻辑。治理之道也很丰富,衍生出组织体系建设、共建平台开发、文化品牌塑造等多元实践。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住“简”与“丰”的辩证统一,多做抓班子、带队伍、固根本的工作,多办解民情、护民利、聚民心的实事,坚持以党建引领的核心主轴驾驭复杂的治理局面,以丰富有效的实践创新回应多元的民生需求,在动态平衡中持续激发基层治理效能。(济南市章丘区委组织部: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