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强调通过示范片区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当前,全国多地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从“规划蓝图”走向“现实画卷”。这一进程中,既有顶层设计的精准施策,也有基层实践的生动探索,共同勾勒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政策“强引擎”:从资金到制度的多维支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双轮驱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放。同时,财政部提前预告的1593亿元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振兴衔接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明确要求示范片区需覆盖至少10个行政村,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不低于50%。这类政策既为地方提供了“真金白银”的保障,也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倒逼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新动能”:从单一农业到全链融合。示范片区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做优特色产业树品牌、补齐加工短板延链条”。实践中,多地探索“农业+”模式,例如“农业+科技”模式通过政策支持智慧农业与人工智能应用,推动农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农业+文旅”模式通过整合农文旅资源,打造“家门口的风景”与“家门口的就业”,依托农产品产业开发深加工链,融合地方文化发展露营基地、手工作坊等新业态,实现农文旅产值倍增。
挑战与展望:避免“示范”变“盆景”。尽管成效显著,示范片区建设仍需警惕“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运营”等问题。未来需在以下方向发力:一是建立可持续机制,避免依赖短期补贴,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旅项目开发。二是加强人才支撑,培育本土“乡村网红”、非遗传承人等,激活内生动力。三是坚守生态底线,统筹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不仅是政策的试验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的缩影。从中央到地方,从资金到技术,从产业到文化,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正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唯有坚持“因地制宜”与“系统思维”,方能让示范经验从“盆景”蔓延为“风景”,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农村局:姚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