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试行的作业“熔断机制”引起了广泛讨论。晚上 9 点之后,小学生可以暂停作业;9 点半之后,初中生能暂停作业。这一措施表面上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 ,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升级。它突破了以往认为“作业量越多学习效果越好”的传统思维,着眼于教育供给侧改革,从靠拼时间转变为拼效率,从单一的评价标准迈向多元化成长。
教育供给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用大量作业弥补教学效果的不足。有些教师习惯通过大量题目让学生巩固知识点,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熬夜学习才叫勤奋。这种粗放的供给方式,看似认真负责,实际上却消磨了学生的兴趣,损害了他们的健康。“熔断机制”的厉害之处在于,用强制规定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得精心研究作业质量,家长也得摒弃作业时间越长越好的观念,大家一起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挖掘学习方法的潜力。这就好比制造业去产能,不是不生产,而是优化生产结构,教育减负也是这个道理。
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携手打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承担起质量提升的重要任务,可以采用分层作业、跨学科融合等方法,让学生作业“少而精” ;家长则要从只监督孩子学习,变成引导孩子的“导师”,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自主预习等。像浙江的一所小学,在推行“熔断”制度后,教师一起精心备课,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作业,家长们还组建了学习策略分享群。结果,学生们的学业成绩反而提高了。这就表明,科学的供给比简单地增加作业量更符合教育的规律。
当然,作业“熔断”,也要因地制宜。家长担心孩子不完成作业会受到批评,说明评价标准还没跟上改革。“熔断”机制可以和“作业公示”“课堂反馈”等制度有机结合,这样老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从学习过程中也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只有把教育供给从追求数量转变为精准发力,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鲜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作业“熔断机制”就像一个有力杠杆,撬动了整个教育供给方式的升级。当不再把熬夜学习当成值得炫耀的事,当评价学习的标准从时间变成交付和效果,我们得到的将不仅是身心健康的孩子,更是面向未来、充满可能的教育生态环境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