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召开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明确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的关键年份。会议提出聚焦“两稳定一防止”目标,通过多渠道拓展岗位、协同推进服务培训、精准扶持重点群体等举措,确保就业帮扶政策持续发力。会议强调,构建“稳岗”与“育才”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是摆脱乡村人才困境、实现可持续振兴的核心路径。
稳岗就业,重塑城乡人才流动新格局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面临人才持续流失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规模庞大且呈东向聚集特征。某东部省份山区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设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住房教育配套政策,两年内吸引数百名返乡人才入驻,带动特色产业增收近三成。有研究机构专家指出,这种人才回流现象本质是乡村发展机会与城市差距的再平衡——当乡村能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生活品质保障,人才自然会流向价值洼地。
育才赋能,打通技能转化效益链条
乡村人才振兴亟待突破“技工荒”与“空心化”双重制约。东部某沿海县市创新推出技能与金融结合的支持政策,农民通过职业技能认证即可获专项贷款支持,有效盘活了人力资本。该模式催生的新型经营主体涵盖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智慧农业试点工程 。有学者认为,这种“培训即授信、技能即资本”的创新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西南地区某地建立的职业教育与就业衔接机制更具启示意义。该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人才输送等方式,使本地毕业生留乡就业率显著提升。这种“入学即入职”的教育模式,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还为乡村产业升级储备了专业人才。
双轨融合,构建人才振兴长效生态
西南某村落的人才培训基地开创“培训—就业—创业”一体化模式。学员在实训期间,可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分红等形式获得持续收益。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村民收入水平,还激发了人才反哺乡村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村民收入大幅度提升,村集体经济增长成效显著。有专家分析指出,这种人才振兴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人才吸附—价值创造—反哺迭代”的正向循环。当人才既能获得即时收益,又能分享长期发展红利时,便形成了可持续的振兴动力。
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历史节点,“稳岗”与“育才”的双轨战略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价值。通过完善岗位供给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激励保障制度,我们终将破解乡村人才“流而不聚、聚而不兴”的困局。当越来越多的人才在乡土大地上实现价值,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生动现实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