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作为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首次将“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置于战略高度,释放出“人才兴则乡村兴”的鲜明导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骨干力量,已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强化政治引领,夯实乡村振兴主心骨。乡镇领导班子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指挥中枢。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大底线任务,要求干部队伍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精髓,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守牢耕地红线、巩固脱贫成果的具体实践。唯有通过系统性理论学习与政策培训,才能破解“决策执行不精准”的顽疾,确保改革方向不偏航。
锤炼实战能力,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面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治理水平”的三重使命,干部队伍亟需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文件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本质上要求干部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在产业融合、数字乡村等领域突破思维定式。通过建立“蹲点调研”“创新攻坚”等机制,推动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解剖麻雀,方能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发展方案,破解“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
健全长效机制,锻造作风过硬生力军。针对作风建设长期性特点,文件隐含对干部监督体系的完善要求。通过强化绩效考核、完善问责机制,倒逼干部在民生诉求响应、资源统筹协调等工作中主动作为。特别是面对充电桩建设、公用事业收费等群众关切,更需要以“接诉即办”的作风压实责任,将“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真正实现“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核心目标。
乡村振兴既是发展课题,更是政治大考。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既是激活改革引擎的关键抓手,更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战略举措。唯有以制度创新推动能力革新,方能书写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答卷。(莒县县委教育工委:张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