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里,“狗不叫干部”这一亲切称谓,承载着深厚的内涵,映射出干群关系的理想状态,理应成为基层干部的共同追求与基层治理的有力支撑。
“狗不叫干部”是心系群众、深入基层的代名词。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而是主动迈出步子,走进乡村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户农家。他们与村民们在田间地头一同劳作,在庭院里促膝长谈,了解农作物的收成、家庭的琐事烦恼。这种密切的接触,使得村民家中的狗都对他们熟悉到不会发出陌生的吠叫。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们真正地融入群众,知晓群众的真实需求,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基层治理成效来看,“狗不叫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能够有效提升政策的执行力。由于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在落实上级政策时,他们可以灵活调整方式方法,避免政策与实际脱节。比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他们清楚每个村庄的布局特点、村民的生活习惯,就能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方案,让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狗不叫干部”有利于化解基层矛盾。当村民之间产生纠纷,或是对某项工作存在误解时,这些干部凭借平日里积累的信任,能够快速介入,倾听各方诉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然而,在现实中,仍有部分干部与“狗不叫干部”的标准存在差距。有的干部下基层只是走马观花,应付式地完成任务,没有真正沉下心来与群众交流;有的干部畏惧基层的艰苦条件,不愿主动扎根基层。这些现象不仅阻碍了基层工作的推进,也损害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要培育更多“狗不叫干部”,需要多方发力。在思想教育层面,要持续开展党性教育活动,让干部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考核机制上,应进一步优化,加大群众满意度在干部考核中的比重,将是否真正深入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引导干部将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基层工作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狗不叫干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期待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成为群众家中“狗不叫”的常客,用实际行动书写基层治理的美好篇章,让干群关系更加紧密,让基层发展充满活力。(剑河县磻溪镇人民政府:袁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