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抓手,基层作为联系群众、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其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党心民心。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基层干部唯有以“头雁领航”的政治担当躬身践行八项规定精神,在思想淬炼中校准方向,在躬身实干中彰显担当,在纪律严明中永葆本色,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转化为凝聚党心民心、破解民生难题的强大动力。
思想筑基:以理论清醒校准政治方向。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结晶,体现了党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基层党员干部若缺乏对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论认知,容易陷入“重事务轻政治”的误区,将作风建设简单等同于“不违规”的底线要求。对此,必须从党的宗旨和政治属性高度深化认识,八项规定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路径,其核心在于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重塑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层干部要建立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通过原文研读、案例剖析、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刻领会八项规定背后的政治逻辑;对照基层工作实际,定期开展思想对标行动,检视是否存在“政策执行机械化”“服务群众表面化”等问题;同时结合红色教育、典型示范等载体,将理论认知转化为“为民服务”的价值认同,真正把政治方向校准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
行动固本:用务实担当书写民生答卷。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必须体现在为民造福的实效中。作风建设的根本价值在于为民造福,作风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要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要始终立足“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避免将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异化为“避责式”的消极应对。要树立“问题导向”的行动自觉,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将精简会议、规范调研等要求转化为深入一线、破解难题的具体实践。例如,通过建立干部下沉机制,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延伸;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民生改善成效作为检验作风的硬指标;完善群众参与机制,让百姓成为政策落实的监督者和受益者。尤其要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而非制造“数字留痕”,真正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中。
纪律立规:把刚性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也是八项规定精神长效化落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外部的纪律约束只有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才能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质变。基层党员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既要严守纪律红线,更要主动将制度规范内化为行动习惯。一方面,要织密制度笼子,针对基层易发多发的公务接待、差旅报销、办公用房等问题,制定清晰可操作的负面清单和操作规范,确保有据可查;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问责,通过常态化的警示教育、交叉检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形成“监督无处不在”的震慑效应。同时,注重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组织生活,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代入感,让守规矩、讲纪律成为基层干部无需提醒的思想自觉,最终实现“制度约束”与“价值认同”的同频共振。(东营市广饶县委组织部:耿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