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是干部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建立科学的干部考察识别机制,把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作为检验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尺,让真抓实干者脱颖而出,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常表现是最好的“考察材料”。看干部不能只看年终总结写得有多厚,关键要看平时表现。有的干部平时汇报工作“妙笔生花”,但具体落实起来“事不关己”,有的每天“忙忙碌碌”,把自己的“忙活”说成是工作业绩,实则陷入事务主义怪圈,工作推进慢、效率低,影响了工作落实效果。要建立健全干部平时表现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的综合分研判工作机制,既跟踪干部日常工作表现,包括任务完成质量、创新能力、领导同事评价等,又注重听取巡察、信访、审计等多方面情况,把干部工作表现考准考实。
二、群众口碑是最真的"测评表"。干部作风怎么样,老百姓心里有本明白账。有的干部调研总是“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对群众急难愁盼“选择性失明”,群众一问具体政策就“卡壳”,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考察干部要多到群众中走走,听听服务对象怎么说。比如,去办事窗口问问群众排队时间长不长,到项目工地看看干部是不是真在现场解决问题,找贫困户聊聊帮扶措施实不实等等,吸收群众意见评价,拓宽干部考察维度,把干部作风考准考实。
三、"八小时外"是最实的"试金石"。有些干部上班时规规矩矩,下班后就放松要求。考察干部不能只看工作时间表现,还要了解业余时间表现。要将干部考察识别的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之外”,关注干部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加强与纪检、审计、法检等部门联动,及时掌握干部“八小时之外”工作表现,动态关注干部身体健康状况,通过走访家庭成员、邻里街坊等形式了解干部家风和道德品行,健全完善干部道德品行信息档案,全方位考准考实干部。
四、长效监督是最牢的"防火墙"。干部作风养成非一日之功,防微杜渐需要常态长效。有的干部“考察时一阵风,提拔后就放松”,有的干部上任前谨小慎微,履职后却逐渐滑入“温水煮青蛙”的陷阱。要建立“考察识别—任职跟踪—离任审计”全链条监督机制,对触碰八项规定红线的干部,即使已提拔使用也要坚决“回炉”。对于新提拔任用的干部,要持续跟踪现实表现,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进行预警谈话,有效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刘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