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三严三实”为墨 绘就作风建设新篇
时间 :   2025-03-28 18: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大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作风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密码,亦是中华文明“修己安人”政治智慧的现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邃论断,为全面从严治党标注了永恒坐标。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尤需以“三严三实”为精神航标,将严的基调、实的作风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这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政治智慧的当代表达,更是破解“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时代课题的实践密钥。当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恒心,在思想淬炼、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中构建作风建设新格局。


一、以“正心明道”之姿立魂 筑牢思想堤坝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引用《二程集》警句,道出了思想堤坝构筑的艰巨性,恰如黄钟大吕叩击心弦。思想建设是触及灵魂的深层革命,须以“时时勤拂拭”的定力破除“心中贼”。组工干部作为党的组织路线的践行者,当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索精神,将理论学习视为涤荡灵魂的源头活水。要紧扣“为何严”“如何实”的根本命题,在学思践悟中校准价值坐标,使纪律规矩内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觉。这种思想淬炼非朝夕之功,需建立“学、思、省、改”的闭环机制,让“两个维护”从政治要求升华为精神信仰。更要深悟“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深刻内涵,从五千年文明积淀中汲取修身养德的思想精华,在传统官箴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的融合中培育“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精神境界。


二、以“徙木立信”之策建制 扎紧制度篱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引经据典,道出了制度建设的真谛。制度治党贵在“徙木立信”的政治智慧,要在“法立如山”的治理定力。商鞅变法也启示我们,制度权威的确立不仅在于条文之严密,更在于执行之坚决。新时代作风建设既要构建“疏而不漏”的制度网络,更需培育“令出必行”的政治文化。当以“法与时转则治”的辩证思维,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治理标准,使制度约束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组织工作各环节。这种制度创新不是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要形成“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的闭环效应,让纪律规矩既有“雷霆手段”的震慑力,又有“菩萨心肠”的感召力。特别要处理好“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关系,既以“法不阿贵”的刚性维护制度尊严,又以“治病救人”的柔性彰显组织温度,在张弛有度中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以“以上率下”之为垂范 激扬清风正气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引用的《论语》箴言,道破了作风建设的关键。也有“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的古训,揭示了作风建设“关键在行”的本质规律。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是映照政治生态的明镜,其精神境界的高度往往决定着作风建设的深度。这种示范效应非刻意为之的表演作秀,而是“诚于中形于外”的品格外化。要在“知行合一”中培塑政治品格,将“三严三实”要求转化为“暗室不欺”的精神操守,使严以修身成为浸润灵魂的生活方式,让实干担当化作无需提醒的行动自觉。更要深谙“家风正则党风清”的治理哲学,把修身齐家的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监督体系,通过“八小时外”的德行涵养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当领导干部既能“独善其身”守住精神高地,又能“兼济天下”引领风气之先,便能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平原县委组织部:杨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