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知行脱节”的问题。当前,一些年轻干部满怀热情投身基层,却如同“温室花朵”难适“野外气候”,因吃不透政策、摸不准实情、用不好方法,难以融入基层、打开局面。融不进去,根本在于走得不够近。年轻干部要再迈一步、再深一层,多站在基层视角想问题、谋思路、做决策,在基层这片沃土中扎根成长。
让政策落地与基层实际更近一步。年轻干部的“知行脱节”,往往源于政策执行脱离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现实中,若将政策文本视为“标准答案”机械照搬,或在执行中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再好的政策也会陷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的困境。要把文件中“宏观上”的指导要求,转化为实践中“如何做”的具体方案,通过原文细读、对比分析、案例研究吃透政策精髓,静下心来读原文、悟原理,逐字逐句领会政策精神,纵向对比新旧政策变化,横向借鉴各地实践经验,才能真正把握基层工作与政策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精读与活用之间架设转化桥梁,让政策养分真正滋养基层实践的土壤。
让政策导向与群众需求更近一步。群众的喜怒哀乐是基层治理的风向标,若用“会议记录”替代“民情笔记”,以“数据报表”掩盖“生活琐事”,再美好的政策初衷也会在形式主义的扭曲下失真走样。群众的急难愁盼不会自动转化为政策落地的操作指南,年轻干部唯有主动俯身倾听民声,才能将碎片化的民生诉求转化为系统化的治理方案。比如,当居民抱怨社区停车难,实际指向的是公共资源分配的不足;当老人反映就医不便,折射的是医疗服务的短板。基层工作不能是“你说你的方言,我念我的文件”,要脚下沾泥、心中有情,从抱怨声中听出期盼,从牢骚话中提炼问题线索,将政策文件中对民生的郑重承诺,真正转化为百姓生活中的幸福实景。
让创新实践与基层实际更近一步。基层工作的答案从不在书本里和纸面上,若将实践创新简化为机械照搬的“依样画葫芦”,让解决问题局限于千篇一律的“模板套路”,再科学严谨的政策设计,也会在教条主义的束缚下逐渐失去活力与效力。实践的真谛绝非不加思考地复制,而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适配客观实际。年轻干部要精心打磨“土办法”,既答好政策规定的“必答题”,又解决实践中的“老大难”,更拿下群众满意的“加分项”,方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灵活应变、开拓新局。
让政策温度与群众感受更近一步。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贴近群众。年轻干部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只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才能将政策的“温度”传递到群众心中。比如,当农民反映农产品销路不畅,实际指向的是市场对接的不足;当社区居民反映文化活动匮乏,折射的是公共服务的短板。基层工作不能是“你说你的难处,我念我的文件”,要用心用情、脚踏实地,从群众的需求中找到工作的方向,将政策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的“小幸福”。
让政策落实与基层创新更近一步。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的落实不能“一刀切”,而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年轻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既要遵循政策的基本原则,又要结合基层的实际需求,找到政策落实的最佳路径。比如,在乡村振兴中,既要注重产业发展,又要关注生态保护;在城市治理中,既要提升管理效率,又要保障民生需求。只有将政策的“刚性”与基层的“柔性”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政策的落地生根,让基层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刘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