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下,干部们忙着摆拍工作照、堆砌台账,村民家漏雨的屋顶却无人问津。这种“照片比实事多、文件比办法厚”的怪象,正在消耗基层工作的公信力。要破解困局,就得让干部从“表演式忙碌”回归“解题式实干”。
那些被形式主义绑架的干部,看似整天脚不沾地,实则困在三个死循环里:上级检查盯着台账厚度打分,逼得人把工夫花在纸上;基层扛着防汛抗旱、纠纷调解一堆重任,手里却缺人缺钱;遇上土地流转、拆迁补偿这些硬骨头,有些干部怕担责,干脆用“开会研究”应付了事。这样的“假把式”,既拖垮了干部的身心——某乡文书一年填了大量表格,累到住院;更寒了百姓的心——河道垃圾堆了半年没人清,直到媒体曝光才紧急处理。
改变要从撕掉“假忙碌”的遮羞布开始。东部某市取消大部分的留痕考核,改成群众扫码给干部打分。结果呢?信访量降了三成,修路装路灯这些实事反而办得更快。这说明老百姓心里有本账,田间地头的泥脚印比会议室的红地毯更管用。在东部一个乡镇,干部们尝试“三三工作法”:每天三小时处理事务、三小时走访调研、三小时充电学习。半年时间,积压的宅基地纠纷解决了八成,村民见面打招呼都多了几分热乎劲。
根治顽疾还得靠制度撑腰。当某县把“敢啃硬骨头”的90后干部破格提拔时,更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包揽烂尾楼整治这些烫手山芋。领导带头也是关键——水利局局长每月两天住村里,带着老乡挖沟渠、调水泵,比在办公室批文件管用得多。如今再去这个县走访,会发现干部口袋里都揣着“民情日记本”,哪家屋顶漏雨、哪片果园滞销,记得比自家事还清楚。
真正的政绩不需要华丽的PPT展示。当文件上的惠民政策变成家门口的健身广场,当会议室的空谈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解决方案,“假忙碌”的泡沫自会破灭。干部们的汗水应该滴在修渠筑路的工地上,而不是耗在摆拍补材料的黑夜里——因为百姓眼里的光,才是衡量工作的真标准。(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