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当柳絮轻扬、子规夜啼,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裹着温润的晨露如约而至。这个衔接暮春与初夏的特殊时令,既承载着“雨生百谷”的丰收期待,更蕴含着“春种一粒粟”的生长智慧。置身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正如同谷雨时节亟待破土的秧苗,唯有抓住拔节孕穗的黄金期,在雨润风清中向下扎根,于春和景明里向上生长,方能淬炼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挺拔身姿。此时的江南茶园里,茶农们正在抢摘谷雨茶,因为“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此时的东北黑土地上,播种机穿梭往复,将希望的种子埋进丰腴的土壤。年轻干部的成长亦需把握这样的“时节窗口”,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立体化培养中,将组织的阳光雨露转化为拔节向上的内生动力。
“耕遍云田千万顷,始知仓廪为民丰”——在深耕沃土中扎牢信念之根。谷雨时节的老农最懂“三犁三耙”的深意,年轻干部亦需深谙“向下扎根”的成长逻辑。在浙江下姜村,80后书记姜丽娟带领村民把“穷山沟”变成“绿富美”,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出共富之路,累计走访农户1200余次,手绘的“民情地图”上标注着每个家庭的急难愁盼;在贵州“天眼”基地,90后工程师孙纯在深山密林间调试设备,连续3个春节驻守观测站,让青春与国之重器同频共振。这些生动实践印证:基层沃土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智慧是最活的教材。就像湖南十八洞村的年轻扶贫干部,在遍访全村136户贫困户后创新出“飞地经济”模式,让石缝里长出“金凤凰”;如同福建宁德下党乡的“85后”驻村干部,通过建立“扶贫定制茶园”,把山野云雾转化为致富资源。年轻干部当以“自找苦吃”的劲头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把田间地头的民生温度转化为心头的责任刻度,让理想信念在躬身实践中抽穗扬花。要像江西赣南的“橙乡书记”那样,在脐橙树下开设“田间党校”,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土味金句”,让政策甘霖精准滴灌百姓心田。
“山泉散漫绕阶流,汲取清波润新苗”——在博观约取中涵养智慧之源。谷雨三候中的“戴胜降于桑”,恰似知识积累的生动隐喻。上海“一网通办”改革中,85后干部陈峰研读300多份政策文件,梳理出187项数据共享需求,将分散在46个部门的服务事项整合成“一件事”办理,其团队开发的“AI政务助手”累计服务超千万人次;深圳前海管理局的90后团队,通宵研读自贸区法规文本,对标新加坡、迪拜等国际标杆,创造出53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超20亿元。这些成长故事揭示:在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年轻干部既要如春苗汲水般广学政策理论、精研业务知识,更要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群众智慧、学习先进经验。北京中关村的“科创服务专员”们,每周参加“科技早餐会”,与院士专家研讨前沿技术;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团队建立“知识共享云平台”,实时更新全球新城建设案例。这启示我们,要建立“复合型知识水库”,既掌握“区块链+政务”“元宇宙治理”等新技能,又精通群众工作的“方言土语”,方能在破解“卡脖子”难题时游刃有余。正如浙江数字化改革中涌现的“多跨场景应用师”,既能用Python编写数据爬虫,又能用“老娘舅”式调解法化解邻里纠纷,在数字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处开辟治理新境界。
“绿满山川闻杜宇,急催农事趁春晴”——在躬身实干中舒展担当之叶。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道出了时不我待的成长紧迫感。在雄安新区建设现场,“青年突击队”48小时完成智慧交通系统调试,72小时搭建起临时防疫指挥部,用“白+黑”“5+2”的拼搏将规划图转化为实景画;在海南自贸港,挂职干部争分夺秒对接国际经贸规则,30天研读RCEP协定文本,60天推出“零关税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把“试验田”变成“高产田”。这些奋进身姿一次次印证——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缓释胶囊”,而应是“速效颗粒”。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更需要以“朝受命、夕饮冰”的紧迫感,在重大斗争中磨出真本领,在吃劲岗位上练就铁肩膀。广东大湾区建设工地上,“95后”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创造“三天一层楼”的装配速度;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招商干部,三个月飞行里程超5万公里,换来128个产业项目落地。这些新时代的“春耕图”告诉我们,年轻干部当如谷雨时节的“及时雨”,在科技创新最前沿解“技术之渴”,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灌“产业之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润“民生之苗”。要像安徽小岗村的“新粮人”那样,既传承“大包干”的改革基因,又创新“云认养”农业模式,让“改革之乡”在数字时代续写传奇。(中共武城县委组织部:王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