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从“三河换色”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深度
时间 :   2025-04-17 13: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春霞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河北三河市启动的街道广告牌统一改造工程(“三河换色”)引发热议。表面看,这是一次城市形象的“微整形”;深层次却折射出政府决策与民众诉求的博弈。这一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权为民所用”理念在基层实践中的成色——唯有将民意作为决策的起点与终点,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


民生工程需以“民声”为基,警惕形式主义的陷阱。“三河换色”争议的焦点在于:统一的色调与规格是否真能提升市民幸福感?有商户抱怨“招牌风格被强制更改影响生意”,也有居民质疑“财政资金是否用到刀刃上”。这些声音暴露出部分基层治理的惯性思维——重“可视成果”轻“隐性需求”。类似案例并非少见;某地曾耗资千万打造“网红墙”,却因遮挡居民采光遭投诉拆除。此类工程若缺乏前期调研与听证程序,即便初衷良好,也易被贴上“形象工程”标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换色”工程若想赢得民心,必须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


公信力建设在于细节,从“一刀切”到“协商民主”。争议背后更深层的课题,是政府如何平衡“标准化治理”与“个性化需求”。三河市若能在方案设计中引入商户代表参与讨论,在“统一安全标准”与“保留商业特色”间找到平衡点,或许能化争议为共赢。浙江“枫桥经验”、北京“小巷管家”等案例证明,基层治理的智慧往往藏于协商之中。例如,杭州某社区改造时,通过“居民议事会”采纳商户创意,最终实现“一店一景”的和谐局面。这种“共治共享”模式,既维护了公共秩序,又尊重了市场活力,恰恰是“权为民所用”的生动诠释。


长效机制的建立,让民意贯穿决策全链条。“换色”工程若止步于“完工验收”,则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政绩盆景”。真正的民心工程需要建立“评估—反馈—优化”闭环。可借鉴深圳“城市管家”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收集市民对改造效果的实时评价,动态调整管理策略。更重要的是,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决定公众信任度—公布工程预算明细、比选过程,才能打消“劳民伤财”的疑虑。当政府敢于将决策权、监督权、评判权交还群众,权力才能真正回归“服务”的本质。


城市治理的底色应是“人”。三河的广告牌不仅是市容的一部分,更是民众生活的注脚。政府之手在塑造城市形象时,需谨记“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三河换色”到更多民生工程,唯有以民意为坐标、以共治为路径、以长效为追求,方能在“人民满意”的答卷上写下高分。正如《之江新语》所言:“心无百姓莫为官”,这既是警示,更是方向。(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张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