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剂滥用曾是食品行业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抽检307批次食品,发现防腐剂使用规范性显著提高,现制现售食品已实现“零检出”。这意味着监管体系正变得日益精细,为食品安全治理迈向主动化和精准化奠定了基础。然而,要彻底解决防腐剂问题,仍需从优化监管逻辑、强化源头治理、技术赋能以及构建社会共治体系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为食品安全注入更强“免疫力”。
防腐剂滥用暴露了食品行业粗放发展的积弊。过去,脱氢乙酸等添加剂超量使用问题屡禁不止,威胁群众健康,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工艺落后和行业标准缺失的短板。传统“一刀切”式监管虽能约束问题,但存在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的局限。新国标以“风险评估”为核心,根据食品类型、加工工艺和保质期等因素,差异化设计使用标准,从“硬性限制”转向“科学指导”。这一变革既确保安全底线,又给予企业更多灵活性,倒逼其优化工艺,减少防腐剂依赖,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从被动约束向主动升级转型。
源头治理是防控防腐剂问题的第一道防线,“清洁生产”是食品行业迈向标准化、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以北京一家烘焙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优化原材料储运、严格温湿度控制,推行清洁生产线标准,并引入“清洁标签”概念,将“无添加”作为差异化竞争点,成功减少了防腐剂使用,塑造了消费者信赖的质量形象。这一案例表明,源头治理需行业标准和技术支撑,既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推动生产端与消费端双向升级,为全行业质量提升注入动力。
技术赋能为食品安全提供“智慧大脑”,实现从“人巡”到“智控”的跨越。浙江依托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上线“添加剂使用健康码”。该系统全链路记录食品原料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的添加剂使用数据,自动生成绿、黄、红三级信用预警,并与抽检结果、信贷政策挂钩。这一机制使抽检效率提高超50%,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到实时精准干预。浙江经验为全国智慧监管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食品安全治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
构建社会共治体系,激活食品全链条监督合力。防腐剂问题涉及多种经营主体,单靠政策管控难免存在薄弱环节,因此需要政府监管、公众监督、行业协作三方协同。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将“零添加”纳入食品评价机制,配合税收优惠与信贷支持,激励企业优化生产;另一方面,鼓励消费者用“随手拍”举报违规经营,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市场化手段实现精准监督。这种多方协作的监督系统能够弥补治理盲区,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闭环。
防腐剂的“退场”,是食品安全治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这不仅满足了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需求,也见证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粗放式管理向主动化、科学化升级的智慧转变。当然,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的执行成本和跨部门监管协同问题仍需关注,但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共治机制的日益完善,食品安全“免疫力”必将不断增强,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更强动力。(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