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党员老龄化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瓶颈。多地调研显示,60 岁以上党员占比超40%的行政村达六成多,35 岁以下年轻党员比例不到 15%。这一结构失衡,削弱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影响乡村治理效能,根源在于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系统性不足。破解农村党员“老龄化”困局,需重构组织生态。
创新引才机制,突破源头困局。传统党员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农村人口流动新态势,要主动构建动态、精准发展机制。东部某省“归雁计划”成效显著,通过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并实施“一人一策”跟踪培养,三年吸引 1千多名优秀青年返乡入党。更创新的是将党员发展与产业振兴融合。某农业县在新型经营主体中设立“党员孵化站”,将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使年轻党员比例得到逐年提升。这表明党员发展融入人才振兴大格局,才能为党组织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激活银发资源,达成代际共治。老党员群体是宝贵财富,他们熟悉情况、威望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激活他们需建立差异化、精细化作用发挥机制。浙江某地的“老党员智库”,依专长将老党员分成七个组,实现精准配置。而“1 + 1 + N”党小组的“代际共治”模式,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矛盾调解成功率。同时建立合理激励机制,让老党员“余热生辉”。
重构组织生态,增添内生动力。解决党员老龄化根本问题,要从组织自身改革入手。目前部分农村党组织活力欠缺,存在组织生活刻板、激励不足、数字转型慢等问题。江苏某县“红色创客”计划颇具示范意义,以创业项目路演选拔发展对象,结合创新创业培养党员,使年轻入党申请人数量翻倍。同时,应加快“智慧党建”建设,如某地党建 APP 结合线上积分与线下实践考核,提高年轻党员参与率,还建立容错试错机制保障年轻党员干事创业。
破解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是重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重年轻化比例,要破旧立新,构建涵盖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退出的全周期培养体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避免“一刀切”。实际中,引才创新与制度改革并行不辍,方能打造活力党员队伍。未来,持续在代际融合、数字赋能等方面探索,使党员队伍贴合农村实际,助力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筑牢战斗堡垒,让农村再现蓬勃生机 。(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