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最高8000元/户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这一政策无疑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回流、激活县域经济的决心。然而,要让这笔补贴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需要更多配套措施跟进,确保补贴用在“刀刃上”。
这笔补助金确能暂缓初创农民工的生存压力。八千元足以覆盖数月租金,或购置基础营生器具。然而创业绝非“砸钱见效”的粗暴算术。笔者深入乡野踏勘时察觉,归乡创业者遭遇的困局,远比囊中羞涩更为盘根错节。西部某县有位经营农家乐的返乡村民诉苦:“领了五千元扶持款,却因不懂数字营销,门庭冷落如荒庙。”
病灶实则深植于乡村创业土壤的先天不足。首当其冲的是本领恐慌——进城务工者虽练就了手艺活,却鲜少具备商海博弈的思维图谱。次之乃服务断链,乡野地带的金融血脉、物流经络、技术筋骨皆发育不良,多少良种项目枯萎在破土前的“最后一丈”。更棘手的是市场窠臼,乡土消费市场如窄口瓶,产品同质化似复制粘贴,极易堕入割喉贱卖的修罗场。
破局需锻造立体化赋能体系。浙江“千万工程”是很好的范式:不仅播撒资金火种,更织就技能淬炼、产销联姻、金融输血的生态网,真正做到“既赠猎枪又教瞄准”。安吉县的“乡村振兴创业私塾”便是典范,游子还乡既可修习商业兵法,又能获取官方的商情谍报与品牌加持,宛如手握北斗导航闯商海。
确保补贴用在“刀刃上”,可以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做好“事前辅导”,建立创业能力评估机制,避免盲目创业;强化“事中服务”,组建专业顾问团队,提供持续指导;完善“事后保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创业者托底。只有把补贴资金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才能让8000元发挥最大效益。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发放创业补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期待各地在出台补贴政策的同时,能够同步完善配套措施,真正让返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