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拔除“软钉子”,还需“硬约束”
时间 :   2025-04-03 11:5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古人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从商鞅徙木立信到张居正考成法,历代善治者都懂得民心如镜的道理。如今个别基层单位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新衙门作风,就像一扇隐形弹簧门,把群众诉求轻轻弹回。这种“软钉子”现象,究竟反映出怎样的治理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软钉子”的存在,根源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与工作作风的漂浮。一些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群众的诉求,习惯于推诿扯皮,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就像某地一位群众为解决户口问题跑了十几趟,得到的答复总是“再等等”“研究研究”,这不仅延误了群众的事,更寒了群众的心。“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拔除“软钉子”,需要强化监督执纪的“硬约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拓宽监督渠道,让“软钉子”无处遁形。某地为治理干部不作为现象,建立了“随手拍”监督平台,群众发现问题可随时拍照上传,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处理。“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通过严格的监督执纪,让干部时刻绷紧责任这根弦。


要拔掉“软钉子”,关键在于革新考核评价的“导向标”。构建一个既科学又合理的考核机制,确保群众满意度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衡量因素,促使干部时刻将民众的疾苦与需求铭记于心。例如,有的地区成功将群众反馈整合进干部的考核流程之中,此举显著提升了干部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从田间地头的走访到手机屏幕的点击,从深夜加班的攻坚到智能系统的运转,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呼唤更多“硬核”行动。当我们用制度锻造为民真本领,用监督擦亮作风试金石,用数字架起服务高速路,“软钉子”终将化作“连心桥”。这是百年大党永葆初心的生动实践,更是新征程上温暖人心的永恒承诺。(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