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发文痛批“周五发通知、周一要结果”式意见征集,引发基层强烈共鸣。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如何让征求意见这个“老传统”焕发“新活力”,既是反对形式主义的必答题,更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破除“纸面民主”,关键在求真务实。有的单位把意见征集异化为“线上发文+线下座谈”的固定套餐,看似程序规范、台账齐全,实则如同撒网捕鱼——网眼过密则鱼虾俱逃。更有甚者把意见箱变成“形式筐”,把座谈会开成“表彰会”,让干群建议成了“水中月”。真正的民主不是统计报表里的数字游戏,而是要让每条意见都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与其追求“意见数量”的虚胖,不如深耕“意见质量”的筋骨,少些“马上报”的催促,多给“慢慢磨”的耐心,方能在真诚对话中淘得真知灼见。
警惕“责任甩锅”,核心在担当作为。“文件会签即视为同意”的免责逻辑,折射出少数干部的“鸵鸟心态”。有的部门把征求意见当作“免责金牌”,将集体决策异化为“风险分摊”,看似发扬民主,实为推诿塞责。这种“看似人人负责、实则无人担责”的怪象,本质上是对“全过程民主”的曲解。领导干部当有“听得进逆耳忠言”的胸襟,更要有“接得住烫手山芋”的担当,让每份签批的意见都经得起责任倒查和历史检验。
打通“双向梗阻”,根本在上下同心。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怪圈:上级抱怨基层“不吐真言”,基层吐槽上级“不纳良策”。打破这种“沉默螺旋”,需要建立双向奔赴的沟通机制。上级部门要放下“交作业”的心态,主动到田埂上听民声、在车间里问需求;基层同志则需摒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顾虑,敢于用专业视角挑刺、用实践智慧献策。正如古训所言:“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唯有形成“领导躬身问、干部专业谏、群众敞开言”的良性循环,方能凝聚集体智慧。
破局之道,贵在守正创新。要让意见征集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需构建“收集—分析—落实”的全链条机制。一方面建立分类分级处理制度,对高频问题开展数据研判,对复杂诉求实行专班督办;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识别民意热点,通过智能分流转办提升响应速度。要加强对履职不尽责干部的监督处置力度,以制度刚性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干部倾心为民、尽职尽责。唯有让每条建议都能进入决策视野、每个诉求都有落实回音,方能打破“建议年年提、问题岁岁在”的怪圈。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要让意见征集回归“问计于需、问计于民”的本真。唯有把“纸上来纸上去”的虚招变为“脚上带泥、身上沾土”的实功,让每项决策都带着基层温度、刻着群众智慧,方能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既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新征程上必须答好的初心答卷。(枣庄市委组织部:刘国梁)